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23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239(1 / 1)

能咏出点不同的味道来。 【若是深究这话不算准确,这或许是她的自谦之辞,在词中,她借梅怀旧,言起便带了浓浓愁思,怎么也算不得俗。】 【但是自古以来,咏梅者众多,写得好的是少数,但也并非没有,像陆游《卜算子·咏梅》开头“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也并不会让人觉得俗。】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陆游是最爱梅的,写过不少的咏梅诗词。 他爱梅一生,从未觉得梅俗,不过 他倒也认同许多人笔下的梅俗。 这首《卜算子·咏梅》已经是陆游好些年前的作品了,因为写了太多,他自己都分不清是何时而作的了。 如今被幕中女子夸赞,要说不欢喜那也是不可能的。 但老来对这些已经淡然了许多,不过笑笑也没多言语。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李清照有好几首词是从早上醒来开始写的,这一开头,虽然有着藤床纸帐,环境是还可以的,但是早上一起床就没什么好心情。“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屋子里只有时断时续的沉香陪伴着“我”,直让“我”感觉如水一般清冷。】 【再要强的人,不论男女,都是会需要人陪伴的,李清照亦是如此,她的思人之作分为两类,一类就是在之前与赵明诚分居两地时的思念之作,那时候的词更多的带着一点女子的幽怨,而自从南渡、赵明诚离世之后,李清照更多的则是伤时怀旧、充满了孤独与哀愁。】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赵明诚听得越多才越发地发现自己忽略太多。 自从来到青州,李清照所写的词句明显与当初二人分隔两地时所写的那些词句不同。 但如今想来其实那时她的词句中就已经深含她的感情了,而这一点他是清楚的,每次两人分开,李清照的信中便多哀伤,两人偶尔重逢时创作的作品显然更欢乐一些。 那时的赵明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毕竟分开他也是念着对方的。 可他却忘记了两人是聚少离多,李清照心中是有怨气的。 然而他也清楚,这其中最大的怨气并非来自两人分开,而是因为他。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三弄”,指的是古代笛曲名《梅花三弄》,《梅花三弄》的曲子惊破了梅心,也就是说使梅花盛开。曲子能使梅花盛开吗?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那个场景,寂静的春日早晨,词人独自在屋内 感伤,突然,不知何处飘来乐声,惊得词人倏地看向窗外,这才发现窗外的春梅已经盛开,笛曲闹春梅,听起来还是挺浪漫的,但李清照似乎并不为之欣喜,她说:“多少春情意。”】 唐,元和年间。 贾岛在这巨幕之中不知收获了多少。 尤其是总在那些文人诗词之中发现点睛之笔,每到那种惊喜时刻他都仿佛被打通了任督二脉,只是自己在创作时总会觉得技艺不足。 就像此词之中的“梅心惊破”之句意,虽不是选字斟词上的惊艳,但有了这个表达,整首诗更有意思了。 虽然幕中女子时常强调感情最为重要,可若只有感情,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也难为佳作也。 【读到这里,我们并不知道她的春情意指的是什么,只能接着往下看,“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窗外迎着风,细雨萧萧,直教人落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吹箫人指的是萧史,我们之前讲过的,秦穆公的女婿,这里是指代赵明诚,你要问我为什么是赵明诚,那我也只能说我是猜的了,总不能是张汝舟,不管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至少他们曾经是有过一段幸福的生活。】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赵明诚记下这张汝舟了,他不会放过对方。 觊觎他的东西和他的人,简直不是个东西! 李清照念的只能是自己,以往是,以后也该是,她不应该离得开自己的。 因为……因为赵明诚觉得自己一想到对方要离开自己就忍不住地一阵难受,是他不希望李清照离开自己。 【这样的幸福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其实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所以还是要珍惜当下,但是假如在一段关系中,已经感觉到很疲惫,那或许分开冷静一段时间是个不错的选择,该走的留也留不住。】 说得没错,赵明诚心中有些懊悔这几日对李清照的冷脸。 两人关系一直不错,他为了还未发生的事情与对方置气,实属不该。 明明……明明李清照听说他在以后会有妾室之后也未曾闹脾气…… 【由此句我们便可以猜测上面提到的“春情意”应当是指曾经两个人的深情蜜意。】 “浓情蜜意”一词彻底将赵明诚的那点大男子的自尊击垮。 晚些时候他该同李清照说个不是。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折了一枝梅花,寻遍天上人间,竟是找不到一个可以赠送的人,将孤独的氛围渲染到了极致。】 【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这只是一首作品,但是对于李清照来说,这是她日复一日的生活。】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了然,这是孤独,但他认为相对于身体上的孤独,这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孤独。 无人分享无人理解的孤独。 而这世界上大多数人都是孤独的,要不然也不会有李白“举杯邀明月”了。 【此时的李清照不是在悲伤就是在假装不悲伤,即便是在热热闹闹的元宵佳节,李清照也依旧心感悲凉,公元1147 年,绍兴十七年,李清照六十四岁,住在临安她时常会回忆往昔,她在这里写下了《永遇乐·落日熔金》等伤今追昔之作。】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假装不悲伤? 她还会去假装这些吗? 李清照一向不欲伪装什么,老了人也变了。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落日像是融化了的金子,暮云又似那合成的碧玉,紧接着,李清照问,“人在何处?”人,什么人,这一句看似有些突兀还有点莫名,具体的意思还要自己理解,根据整首诗的意思,我以为这里的人其实是指的她自己,她由这临安元宵联想到中州盛日,像是入了幻象,让她也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在临安还是在汴京了。】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先时李煜也时常有这样的感觉。 有时瞧着阁楼之下那些悄悄说笑的宫女,他仿佛回到从前的日子,像堕入梦境,一时间又分不清梦境与现实。 但每每这种时候再清醒后只会更加痛心。 “昨日之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