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23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235(1 / 1)

情,赵明诚没一日忘记过,就连假装不在意都装不出来。 他们关系那般好,李清照怎能改嫁呢?他一早这么想,早想知道事情始末了。 可没想到幕中女子竟这三言两语就说完了,几乎没带任何感情。 赵明诚知道自己怪不了李清照,前有他自己负了李清照,后有自己身死无人护她,若幕中女子所言都是事实,他怪得了谁? 但他也没办法欣喜就是了。 【这事情在历史上有争议,有人认为李清照并未改嫁有人反对,有人认为张汝舟骗婚也有人反对,但不管李清照是否改嫁,至少我们并不能因为她改嫁与否来否定她的文学成就。】 李清照不知道自己为何要改嫁,算起来那时的她该已经四十八岁了。 她还会因为一个男人的无微不至嫁给对方? 弟弟的劝说就能让她听? 也不太对。 要不就是这时她鬼迷了心窍了,要不就是此事根本没有发生。 她没这个心,心中对赵明诚的歉疚也就没了,赵明诚若因此就不搭理她,她也不想再哄了。 【据传张汝舟也是因为李清照手中的文物才与之亲近,谁知成婚之后发现李清照并无多少财产,剩下那么点还不愿意给他,于是他恼羞成怒,甚至还动手。不过几月,李清照忍无可忍,将对方一纸状书告上公堂,告的是什么呢,告的并不是张汝舟打妻,如果只是这样告,她可以与张汝舟和离,但对方什么也不会损失,她还得坐牢,于是她将对方科举造假之事告诉了官府,查实后张汝舟被罢官。】 众人一阵唏嘘。 短短几月李清照竟经历了这么多? “这张汝舟何人?可真不是个东西!” 这人别人不知,赵佶却有印象,这人似乎是崇宁二年霍端友榜进士,看起来倒不似这般无赖。 处理其他的事可能不简单,但这事于赵佶而言实在轻松不过,当即下令将张汝舟下狱,连个原因也没给,想来就算不说,也不会有人有异议。 【但是根据宋 《刑统》规定,“妻告夫,虽属实,仍须徒刑二年。”所以李清照的告发虽然成功了,自己却身陷囹圄。这律法真的,我们真是不能懂,你说假如这张汝舟犯的不是科举舞弊的罪,而是通敌叛国的罪,那李清照还用坐牢吗?怎么,还是说女子生下来就有罪?】 这话问得赵佶霎时愣住。 律法之事他管得少,但他到底是个皇帝,并非真就甩手什么都不知道。 以往他并没觉得这律法有任何的不妥,前朝留下来的东西,他们用着也甚是合适。 可若当真李清照告发了通敌叛国之罪,阻止了敌人的奸计,立了大功,那当然是可以抵过的。 无论是谁,但凡能立功,都是如此。 想了想赵佶又绕回去了,还是觉得这律法问题不大,不过或可根据告发之事的罪责轻重来决定徒刑时间。 【不过李清照并没有在里面待多久,当时与高宗共患难的綦崇礼是赵明诚的远亲,救了李清照。】 李清照无声叹息,有时还是亲人靠得住。 她与赵明诚之间不只有简单的男女之情,还有亲人情谊。 但李清照心中还是有些无法接受与他人共享赵明诚,尤其是近来在听了幕中女子的这些言论后此番想法更是在她心中生了根发了芽。 可世人都如此,她有何立场要求赵明诚? 但她难道要委曲求全吗? 不,那样便不是她了。 她有自己的想法,她没有害任何一个人,正如幕中女子所言,她不能丢掉自己的思想。 【解决了一件麻烦事,李清照的心情终于好了些,她写下《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以表达自己晚年难得的闲适时光。】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病好之后,自己的两鬓已经不可避免又添了白发,躺在榻上看着残月映在纱窗。】 巨幕中,年轻貌美的女子已经不见了,转而变成了一个鬓角半百的妇女,但眉眼之间还是相似的。 李清照一瞬间就想到了自己年老时候的样子。 其实就算她与赵明诚可以一直携手,却也总有人要先走,所以若对方不合意,就算分开也没什么。 离了心,两具身体绑在一处又有何意义?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煎了豆蔻熟水也不用再费力分茶了。豆蔻熟水是药,说明这时候李清照的病还未大好,还需要吃药,以药当茶是自丨慰之语。】 赵明诚想,李清照现如今年轻,但身子却也不甚壮实,是该找大夫来好好瞧瞧的。 只是若自己直言,又恐对方以为自己嫌弃她不能生育,还得想个法子。 其实他心中已经有了法子,但又担心若让大夫给两人看,万一发现真是自己的问题,他该怎么办呢? 到时候不是面子里子都丢尽了?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靠在枕边读书十分闲适,门前的风雨也来得极好。心情好了,再见雨也不再是那点点滴滴令人心烦的梧桐边的细雨了。】 【她也不觉得寂寞了,因为有那许多的木犀花陪着她呢。“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说得没错,李清照想,只要她想,总有能伴她左右的东西,也不一定非得是人。 写的那些词句,略显矫情了。 看书作词、研究金石、喝点小酒、种草赏花,这些都能给她带来乐子。 【这首词场景平淡,咱们在词中再也看不到青春洋溢,也没有了感伤闺怨,只有人过中年的淡然,李清照经历过的那些事情,都化作感情融入了她的诗词之中,若是没有那些经历,李清照也写不出这些词作。】 这话将李清照先时的想法又给堵了回去。 也是,没到那一步,她能写出什么词句她自己都不能知道。 现在想那么多也没太大必要,或许她可以找机会与官人谈谈。 人活一世,为的是什么,也不必委屈了自己。 不过她也是真心希望官人能有担当一些,能做出一番成就。 【李清照在受到了这么多的打击之后,虽然看淡了许多事情,但是却没有自暴自弃,依旧乐观,也依旧关心着整个社会,公元1133年,绍兴三年,宋高宗派了签枢密院事韩肖胄和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国,慰问宋徽宗和宋钦宗,李清照写了《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表达了她的爱国之情。】 第113章 李清照 【李清照在《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序中解释了一下自己写诗的原因,原来韩肖胄的曾祖韩琦对李清照的祖父、父亲有引荐之恩,虽然李清照家中落寞,但精神未衰,所以作此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