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20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209(1 / 1)

李清照 【其实许多文人对李清照的评价略有偏颇,李清照并非只会写一些闺怨之作,对于国家大事她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已经重用岳飞的赵构觉得一切都顺利起来。 毕竟幕中女子除了岳飞之事都没再提到过他,他跟其他人的想法不一样,他觉得没提到自己反而是个好消息。 若是能有秦皇汉武那样的称赞当然好,可显然自己没有,便也不用强求太多。 至少他在后世是南宋开国皇帝,这等称呼已然不错了。 听了幕中女子的话,他不由得感叹,“所幸此女并没有进宫。” 他是知道李清照的,确实是才女。 若是她进了宫,在后宫惹出些乱子怕是难以平息。 莫想重用此女之事了。 【说起这个又要从安史之乱说起了,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由,自范阳起兵,安史之乱,此次反叛来势汹汹,打了唐王朝一个措手不及,不久后洛阳失守,第二年长安失守,直到公元757年至德二年,才又收了回来。】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近来遇到了不少嚼舌头根子的奴才。 一开始气得不行,可久而久之却发现有些奴才就是拿他的事自己充脸子,他也不责怪他们,只是轻咳两声 盯着那些奴才看几眼,对方自然就唯唯诺诺地话都不敢说了,甚至还有人被吓尿了裤子。 自从看到那场景,李隆基对这点事完全失去了兴趣,他越活越回去了,居然以此为乐。 然而把这乐子丢掉之后,他惊奇地发现自己再听到此类事情已经可以完全不在意了。 若是不是怕宫内变得乌烟瘴气,他都懒得管。 故而听到幕中女子再说起这些话,已经完全没了什么反应。 该做的他都做了。 虽然事情还没完全解决,但都朝着自己设定的方向在发展,这就行了。 【对于安史之乱,许多文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在公元761年,上元二年的时候,唐代学者元结写了一篇《大唐中兴颂》以歌颂大唐中兴。】 【这篇文章其实并不是很出名,真正出名的是颜真卿刻在祁阳浯溪悬崖上的作品,因为有了颜真卿的石刻,这篇文就被许多文人注意到了。】 自从上次被幕中女子提及,颜真卿写字便更加勤奋。 果然,没过多久,圣人的召令就来了,召他入长安定是有不错的待遇。 他得多谢这巨幕。 而幕中女子这话,也是在夸自己吧。 因自己而使文章有名,听起来挺不错。 【后来到了北宋时期,张耒为这碑文写了一首《读中兴颂碑》,在这首诗中,他并不像元结一样赞颂唐玄宗父子的功绩,而是夸赞当时为收复两京而立下赫赫战功的郭子仪,但是他真正表达的是对自己的仕途不顺的感慨。】 李隆基已经给郭子仪以及幕中女子所提及的一些功臣加官进爵。 这其中也有为李亨求情的,还不少,他一概没理。 李隆基一向没把太子放在心上,当然了该有的教导也没少,只是没想到他背着自己倒也干了不少的事。 然而现在李隆基也明白了,若是连自己都看不上,那他定然是有问题的。 所以现在对李俶,他得费点心思。 【因为我们说了,张耒是苏门四学士,而那时苏轼作为元佑党人被流放儋州,与他走得近的这些人自然而然就被针对了。】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夕阳西下,耀眼的日光洒在这片南方岛屿上,让整座岛都渡上了一层金光。 苏轼有些感慨,因为自己而受到影响的人还真不少。 以往他从未后悔过自己的做法,可现在他却有些动摇了。 虽然高洁之士一向让人钦佩,但生前身后名是多少人能做到的。 生前的名声并没有那般重要,他自己并没多大所谓,但他们有时也该韬光养晦,至少别影响了他人。 虽然这样的决定很令人痛苦,虽然留在朝中或许也不一定能让他们得到自己想要的。 可他们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针对张耒的这首《读中兴颂碑》有许多的和作,其中最有名的便是李清照的这两首,值得一提的是,这时候的李清照才十七岁,我们来看看她的这两篇作品。】 【其一,“五十年功如电扫……虽生已被姚崇卖。”】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女子将诗歌朗诵了一遍,李隆基怎么听着怎么像这开头是在说自己。 自己不止活了五十岁,难道是在位时间? 可是五十年? 大约是幕中女子所说的概数。 根据女子所言,自己在位四十四年…… 何意? 他怔愣了片刻,是说他最后就……人们就只记得自己在华清宫的事情了? 是要将他的功绩磨灭吗? 五十年如电扫又如何? 若是可以,他顷刻就可以将华清宫夷为平地,只是这么做劳民伤财,恐怕又是另一番的唾骂了。 【“五十年功如电扫,华清花柳咸阳草。”唐玄宗在位多年风驰电扫,最后只剩下了华清宫的残花败柳和咸阳道上的野草,这里的五十年功指的应该是唐玄宗的在位年限四十四年,也是整个唐朝由盛转衰的时间,而华清宫就是我们知道的唐玄宗常带杨贵妃去的始建于唐太宗时期一开始被称为温泉宫的行宫,这里的咸阳咱们就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猜一猜其中的意思了。】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眼眸微顿,这还跟自己扯上关系了? 温泉宫? 那不会再有了。 恐怕也不用他下令,估计也没人敢去那骊山了。 不过以防万一,他还是得做点什么。 干脆改为校场? 【在旧唐书中有记载唐肃宗收复长安后,迎接唐玄宗回朝时的场景,这两个人作为帝王,心眼子有八百个那么多。】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话李隆基又不爱听了。 什么叫八百个心眼子?难听。 此处该又是要讽他们了吧? 【当初唐玄宗西逃,还是太子的唐肃宗在灵武称帝,但是他这时候称帝其实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好在唐玄宗脑子还没有完全胡涂,知道这个时候的主要矛盾还是在一致对外上,所以并没有与他正面刚,派了些人去看着唐肃宗,并不想就这样放权,而唐肃宗也在想办法夺取权力让自己的地位稳固,其中最好的办法自然就是平定安史之乱。】 李隆基表情微沉,这虽算得上是在夸他,但只要一想起那样兵荒马乱的场景,任谁也高兴不起来。 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