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20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201(1 / 1)

但这时听到女子这样说,他还是忍不住想看自己的这作品。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上辞别山势险峻直入云霄的白帝城,远在千里的江陵一日便到了。郦道元的《水经注》里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的句子,这句话乃至整首诗可能都是受了郦道元的影响的。从白帝城到江陵要经过三峡,而郦道元也正好写过“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杜甫也明白女子说的他们都喜欢用差不多的典故的意思。 走到一处,他们总会想起一样的东西。 例如三峡便是郦道元,梁园便是梁王、枚乘,到了吴地便是夫差,虽说常常会写到同样的内容,但本质上并不相同,他们的经历,他们所表达的感情都不相同,反倒能产生些亲切感,也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倒也不必因他人写过就去避讳这些典故。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因为水流湍急,所以三峡的猿鸣还在耳边,轻舟已经过了万重山峰了。】 【整首诗气势如虹,读起来也十分轻松,正所谓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首诗就给我们一种这样的感觉。】 【然而大难不死是真的,必有后福却不见得,安史之乱并没有完全停歇,李白被赦之后仍旧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直到公元761年,上元二年,他因为生病,前往当涂投奔族叔李阳冰。】 李隆基闭眼在自己额间按了几下。 怎的还没结束? 他有时候看到这群不成器的人都会想真该把他们都扔到战乱年代去看看,还能不能这么潇洒自如。 潇洒自然不可能潇洒,但在那样的年代真能活下来谁都能活下来,多的都是些心酸与悲痛。 他自己也好不到哪儿去,还是永远也不要有战乱年代的好。 【这个时候国家仍处在混乱之中,而他也已经年迈,第二年,他登龙山写下《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因为九月十日被称作小重阳,所以是第二次登高赏菊。】 【“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这两句诗跟杜甫的“感时花溅泪”两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诗人的诗句总是受心境所影响的,正所谓,心中有佛眼中都是佛,心中有苦,看着菊花也觉得菊花都因为两日遭人采撷很苦。】 东晋。 写菊花写出这样的愁绪来了,看来李白的心中是真不怎么好受。 每每看到他人写的菊花,陶渊明总忍不住第一时间探看其意,大部分都是隐逸之意,乍一见其他的含义,他便不由自主地代入了李白的经历,便也瞬间就能明了了。 李白,早该隐居的。 虽说隐居心中也不一定能好受多少,但至少不会比现在差了。 【菊花两次遭受苦难,而他自己更是一生挫折,难免发出感慨。】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满怀希望地奔赴前程,一片赤诚之心换得流放的下场。 任谁也无法释怀吧。 李白在破庙门口吹得有些凉了,但也没动,就那么靠在门边,仿佛马上就要睡过去似的。 【怀着这样的苦闷,原就身染重病的李白终于还是熬不住了,他在病中将诗文交李阳冰编集。公元762年,宝应元年十一月,李白写下《临终歌》后黯然离世,被葬在安徽当涂龙山,和那些与他同样苦难的菊花葬在了一处。】 东晋。 陶渊明对他的结局并不意外。 反倒觉得能与菊花葬在一处,又葬于山间,对于李白来说或许是一个好的归宿。 而他日后也长眠于这山间,墓前种一株菊花,便不枉此生矣。 【我们最后再来看一看他的这首《临终歌》,大鹏在李白的人生当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不止一次以大鹏自比,此绝笔也不例外,“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短短两句便概括了他的大半生,从一开始的“扶摇直上九万里”到后来赐金放还,李白也算是经历了大起大落,这一落便是半生。】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看到这里,苏轼没像之前那样眼含热泪。 李白走到这儿,他也说不上是何总结局。 至少李白是尽力了的,不管他做得好还是不好,相信他死前是无悔的。 而大起大落,自己不也是一样吗? 当初他与父亲、子由前往汴京,怀着的不也是远大的理想,而后一落千丈,直到现在,身处这荒凉海岛。 可这就是他的一生,无甚可悔。 好的,坏的,都是自己的。 【虽然半路遭受了挫折,但其遗风可以激荡万世,“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扶桑是指神树,代表太阳升起的地方,这里代表的是帝王,“游扶桑”就是来到帝王的身边,没想到却受到了阻挠。】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心中终于生出了些后悔。 只怕他这其中的阻挠,有一多半都是因为自己。 他这样的人物,自己忍让他些又如何? 不也曾经因为他的诗文而觉大快人心吗? 明知他没有坏心,何不花时间帮他一帮,再不然找个像贺知章那样的带带他,也不至于这般结局。 只盼着一切都还来得及。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后人听到大鹏夭折半空的消息四处相传,然而仲尼已死,没有人会像他以前为麒麟哭泣那般为大鹏而哭。这是孤独的悲凉的诉语,回首一生,李白发现走到最后只剩下了自己。是真没人为他哭泣吗,倒也不见得,但他有心愿未了,便只感受到了悲凉。】 李白还真想了一下如若那一天到来,谁能为自己哭泣? 不过他为何要让人为自己哭泣呢? 人死灯灭,那些还有何用? 活着不畅快,死后还能求得什么? 不如现在对自己好些。 【但另一方面,这里也让我们联想到杜甫的《梦李白》中写到的“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事实证明,也不是没有人为李白而哭,即便千百年过去了,我们依旧会为李白哭泣,也依旧会他的浪漫而哭泣。】 最先为李白哭泣的便是杜甫。 也不知是二人相似却又不同的经历感染了他,还是因为幕中女子所说的浪漫。 想到李白要就此离开这个世界,杜甫便觉眼中都蓄满了泪水。 若李白不弃,他愿在李白坟前携菊而泣。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①我们遥望长安,仿佛能看到那个身影,他身骑骏马,腰佩长剑,迎风沐雨,归来仍旧是少年。然而我们又都知道,那个任侠尚义的少年李白已经不在了,不过他的少年之诗却永远存在于时光长河,受后人铭记。】 还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