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没等众人疑惑许久。女子很快恢复了正常。 【言归正传,这解释水了点,但其中的思想倾向是很明显的,作者认为永王像唐太宗,比秦皇汉武都厉害。】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已经派人去将李璘请来。 他只可惜自己动作怎么没能快一点,也好让他看看他自己哪里来的脸? 虽然这话并不是李璘自己的话,但他就是见不得。 自己都还没说能超越秦皇汉武,就凭他?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刘彻蹙了蹙眉,心中暗道李白的眼光真不怎么样。 但转念他又反应过来,这也不怪李白,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更何况这只是写几首诗而已,他想要往上爬,自然要说一些奉承之语的。 只是此话一出,那谋反的罪名怕是坐实了。 李白还真不是个圆滑会处事之人,这样的人在朝堂之上若无人护着,确实是要吃亏的。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却对此话毫不在意,只是冷哼一声,完全没将那永王放在眼里。 相比起这些他更想清楚地知道海神之事。 可女子偏偏不如他的意。 【好家伙,一口气得罪五个皇帝,如果这真是李白写的,那李白流放之事不冤,不过大多数的人还是认为这首诗不是李白写的,是伪作,是别人加进去的,因为跟他其他的诗句倾向有着明显的不同。】 【比如其十中的首句,“帝宠贤王入楚关”,什么意思?因为皇帝的宠幸,才让贤王有机会过楚关啊。说明李白其实是没有把永王当成皇帝来追随的,在前面其五中也有“二帝巡游俱未回”和“更喜贤王远道来”这样的诗句。】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还差不多。 其实李隆基一直担心,但是他心中却没有怎么怀疑李白。 因为李白这人,什么事都写在脸上,实在是好猜得很,而且他对于大唐的忠诚,李隆基也是不怀疑的。 验证了自己的猜测之后,他的心里放松下来,他心中对李白还是存有希望的,听了这幕中女子所言,若李白能够踏实一些,或许也不是不能成事。 【总的来说这组七绝虽然还是延续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写得大胆夸张,而且写出了永王李璘军队东下的情况,但是由于一些政治上的因素,以及从思想内涵的深度方面来看,这组诗算不得李白多么优秀的作品,不过却记载了他很重要的一段经历。】 李白看也是。 也不知那时的自己是如何想的。 这一路看下来,一向未曾怀疑过自己的李白也对自己从前的信心产生了疑惑。 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没有了,他接下来到底应该怎么做? 【很快,永王病败,李白被捕,宗氏到处找人救他,估计起了点作用,再加上他自己本无谋反之意,所以没被诛杀,而是被流放。】 【值得一提的是,传闻在流放之前,李白曾经写信向高适求助,但是并没有得到帮助。】 得知日后能得圣人倚重,高适原本还挺欢喜的。 但是又听到李白这些事情,他不由得百感交集,李白如此谪仙,竟那般收场,实在可惜。 然而他那种情绪正是浓重之时,却听到女子说这样的话,不由得呆立在了原地。 拖延…… 第93章 李白 认识李白和高适的人都对幕中女子所言十分讶异。 因为他们二人都是那种不拘小节之人,而且对待好友也算仗义。 李白落难,高适避而不见,两人之间得是有多大的过节啊。 两人心中也对此有了怀疑,他们如今虽不算至交好友,但关系也还不错,何至于斯呢? 然而正如众人心中所想,他们二人都是那种不拘小节之人,所以也没太把这事情放在心上。 能做好友当然好,做不成也不必勉强。 只要自己是问心无愧的,那也就 够了。 【公元758年,干元元年,李白被流放,彼时的李白已经58岁了,走前,宗氏和其弟宗璟送他,他写下《窜夜郎于乌江留别宗十六璟》表达自己的心情,其实这诗算是一首诀别诗,因为在古代流放是很重的处罚了,而且古代各方面条件都不怎么发达,可能他走时都没想自己还能再回去。】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是最明白这种感受的。 古往今来,像他这样被贬得这么远的人是少之又少。 他也以为自己会老死在这儋州,所以一直在告诉自己儋州便是自己家乡。 没想到有朝一日还能离开此处。 虽说也没办法回到故乡。 如此说来,他与李白还真是相似啊! 【“君家全盛日……三入凤凰池。”这几句写的是宗家,我们之前说过宗楚客是武则天时的宰相,“君家全盛日,台鼎何陆离!”想当初宗家全盛时,先人宗楚客身居高位,多好啊!台鼎就是高位的意思。】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好? 武则天可没打算让他继续好下去。 在她看来不自量力想谋求不属于自己位置的人都好不了。 这世道本就如此,胜者为王败者寇,她自己没坐到这个位置上,下场也不会好。 【“斩鳌翼娲皇,炼石补天维。”根据《淮南子》记载,女娲当年“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这里的蜗皇指的是武则天,这里借用女娲补天的功绩来比喻宗楚客在武则天时所作的功绩,就是夸赞之语。“一回日月顾,三入凤凰池。”他功绩之大,连日月都为之一顾,曾经三次做宰相。】 此言何意? 武则天拧眉,意思宗楚客还有何了不得的功绩? 这倒是让她犯了难了。 想来也有道理,若非有功绩,何以罢相两次还能让他第三次坐上宰相之位? 看来还不能随便处置,先看看吧。 【凤凰池,也称凤池,一开始指的就是中书省,到了后来也指朝廷,像柳永《望海潮》中的“归去凤池夸”一句就是差不多的意思,若是看到,根据上下文解释就可以了。】 公元1028年,天圣六年。 许久没被提及,再次被提及,没想到又是这首词。 以往也不是不了解李杜二人的事迹。 可总要有人点出来才能真正了解其中的酸楚。 柳永也很清楚,自己不是他们,可能了解也不能完全体会他们的情感,可是就算不能完全体会,也让他觉得很难受了。 他一直认为自己身负才能却怀才不遇是一件令人悲痛的事情。 可与李白杜甫比起来,自己这些痛仿佛算不了什么。 他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