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18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183(1 / 1)

是呢咱们结合赠诗背景,幻想一下当时两个醉酒失意之人,在一起惺惺相惜,醉酒赋诗的场景,就能体会其中意境了,语句之中也能体现出崔成甫对李白的夸赞。】 众人也能看得出来,这首诗有些奉承李白的意思。 但其中也有一些共怜之意。 都是仕途失意,或许什么都不用说,一个眼神便能明白对方了。 【看了这首诗,李白有答诗《酬崔侍御》,很显然这首诗是对应着崔成甫的诗而作的。】 【严陵,是东晋隐士严光严子陵,他曾经和汉光武帝刘秀一同游学,后来公元25年,建武元年,刘秀建立东汉之后,他就隐居于桐庐富春江畔,刘秀授谏议大夫,不受。】 【“严陵不从万乘游,归卧空山钓碧流。”这里是说严子陵不愿意做汉光武帝的谏议大夫,回富春江边醉卧闲钓。】 公元前8年,绥和元年。 刘秀还在种地,但已经没有太多的心思种地了。 他总觉得幕中女子说的就是自己。 如今这世道,若是改朝换代,那才不奇怪。 既然可以改朝换代,那个人为什么不能是自己? 但是如今一听他又有些怀疑了。 自己若要干那等大事,还如何游学? 而这严子陵也从未听过。 不过这建武元年……公元25年,算起来就是十多年后的事情。 他不正是年富力强之时? 有时候种子一旦在心中萌芽,那便是怎么也无法去除了。 【这首诗看起来简单,但其实是比较妙的,“万乘游”,万乘是天子的意思,表面来看,跟着天子游,那是何等的荣耀?但是我们都知道,李隆基把李白当做一个普通的文学侍从,李白是很不爽的,这里说明了他归隐的原因。】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心里有点不舒服了。 每说一首诗都要说到这事情吗? 可以不用说了。 也不知那些追李白的人如何了,他真想赶紧将人找回来。 若真有李白笔下那厉害的大鹏,将他立马带到自己的身边就好了。 只可惜一些都只是想象。 所以像他那般会想到底有何用? 【“自是客星辞帝座,元非太白醉扬州。”这两句的意思是觉得自己跟严子陵是一样的辞官归隐,并不是太白金星醉卧扬州。】 【“客星辞帝座”也是有关严子陵的典故,《后汉书.严光传》记载,汉光武帝召严子陵论事,而后两人同塌而眠,后来就有人说“客星犯帝座甚急”。严子陵不受官职也有这个原因。】 公元前8年,绥和元年。 刘秀想,若自己真是这个汉光武帝,那他一定不要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这就算是功成身退吧? 但若是帝王能够更好地应对一些功高盖主的情况,那能臣便无需功成身退了! 他!一定能想到好的法子。 【李白在这里肯定不是这意思,他表达的是自己和严子陵一样,不做官其实是无奈之举,并不是太白金星自在归隐,这也就是说,李白到此时此刻依旧对“愿为辅弼”的心愿怀有希冀。】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不听女子提还好,这么一提众人才发现李白和杜甫对大唐真是忠心耿耿。 虽说他们自己也想要建功立业,但是一颗心都扑在大唐,这是多少人能做到的? 但是在有些人钦佩的同时,也有许多人觉得李白太没骨气,连身上那点清高仙气都没了。 来晚了呀! 第85章 李白 【李白这两年都在江南一带漫游。】 李白的生活真是让许多文人士大夫又羡慕又悲伤。 尤其是那些出身寒门又壮志未酬的学子们,他们对李白颇有些“怒其不争”的感觉。 以往他们知道李白之不幸,却也不能很清楚地理清到底是为何。 如今却是懂了一些,虽然让他们去,或许也不一定能成功,但他们肯定不会那样轻易地就离开皇帝身边的。 在皇帝身边,就算暂时无权,若是能伺候得好了,还怕说不上话吗? 纵观古今,如此多的阉人都能靠着自己的一张嘴权势滔天,以他的才能还不行吗? 【公元748年,天宝七载,好友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次年,李白得知此事,写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自己的关心。】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王昌龄有些懵了。 他怎么又被贬了? 这才四年,他又被贬了? 叹息一声后,他也冷静下来大概能知道是什么原因了。 可是他又不甘,自己一心做事,却一再被贬,还有天理吗? 王昌龄不相信是自己做了什么危害江山社稷的事情,他不可能做。 【王昌龄也是个被一贬再贬,且最后客死异乡的悲情人物,作为李白的好友,王昌龄也一身反骨,放浪不羁,但是他的科举之路相对于唐代许多文人那还是顺利很多的。】 听到这话王昌龄更傻了。 客死异乡? 他竟会是这等下场吗? 起先他还是怜悯李白,没曾想到自己比李白也好不到哪里去。 作为李白好友…… 作为好友的李白此时也顿住了,他的好友们,为何一个个地都如此凄惨? 孟夫子和王昌龄,近年来他们相处甚密,孟夫子已经走了,王昌龄也要离他而去? 他也一身反骨? 这话听着像是贬低,但李白却觉得那才是王昌龄的真性情。 难道做官就不能有真性情吗? 别人不了解,他却是知道的,王昌龄是个好官。 【他参加科举一举中第,几年后又以博学宏词登科,然而考试顺利,仕途却不怎么顺利,李白和他都是一样的怀才不遇,所以自然也就生出了同情之意。】 正是如此,李白才更加同情王昌龄。 他和孟夫子两人就算了,甚至不算是走上了那条路。 可王昌龄却本该是前途无量的,可现实呢? 思及此,李白更加心伤,王昌龄好歹还站在过那样的位置,而孟浩然至少隐居多年,而自己仕没能仕,隐没能隐。 李白哈哈笑了两声,惊得林间的夜鸟都扑棱扑棱地飞了起来。 还真是让人觉得悲哀至极啊! 可哀伤无用,他坦然面对才是对自己最好的。 再一看向巨幕,幕中女子已经在说他的诗句。 可是李白也想不通,王昌龄为何就能被一贬再贬呢?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杨花就是柳絮,柳絮落尽就是春尽之时,而子规就是布谷鸟,首句是起兴,渲染氛围,每个人心中想象到的场景可能都不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