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樊圃,狂夫瞿瞿。”这两句诗的解释历来有争议,但是这里的折柳还跟离别扯不上任何的关系。】 《诗经》中确实有许多的句子连他们这近世之人都无法理解,更何况是后世之人。 有许多人都开始自己理解这首诗。 “折柳樊圃”不就是折柳编织篱笆的意思吗?而“狂夫瞿瞿”就是狂妄之人怒目瞪视。 所以加在一处何意呢? 这首诗,他们许多人都是读过的,写的是奴隶备受压榨的痛苦,此处难道不是干活被打骂之意吗? 这还有什么可争议的? 只是折柳樊圃做什么倒是没说,何以如此着急?而为何又要被瞪视? 不过正是这样将尽未尽之语读起来才更有味道吧。 【最早记载送别之意是在《三辅黄图·桥》中,写到,“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而后用柳寓意留恋送别的诗句就多了。】 【比如咱们熟知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吹奏那充满哀怨的《折杨柳》呢?玉门关外本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里有杨柳可折啊!】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高适也准备离开睢阳郡出去漫游了。 他觉得幕中女子说得对,多出去走走总能积累更多的经历,到时写诗时也能更流畅。 不过女子是真的很喜欢季凌这首诗啊,已经说第二次了。 这诗句确乃佳句也。 【再比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雨朦胧,一派清新之景,但是正因为这无限的春光才反衬得离别更让人心伤。】 王维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写过这首诗,那看起来应当是之后写的了。 不过使安西,元二为何会去安西呢? 这世道,永远没人知道明日会发生什么,当珍惜与好友相处的时光。 【还有比较有意思的,罗隐《柳》中“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戴叔伦《堤上柳》中的“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一个“绊”字,一个“织”字,将柳拟人化,而加深了离愁别绪,这只一个意象咱们就可以说到地老天荒。】 细数那些诗人的诗词,似乎确实几乎每个人都曾写过柳。 他们平日里折柳送别只是一种习俗,有时除了挽留之意,还希望行人能如柳一般漂泊何方都能坚强地枝繁叶茂。 如今到了诗人的诗句中,显得更悲伤了。 【李白永远在思念故乡,却一直没有回去,这其中肯定不止一个原因,大家可以去探究一下。】 【这首诗的表达情真意切,与他的《静夜思》一样,让许多旅人游子在羁旅时光产生共鸣。】 唐,元和年间。 韩愈自己也是如此,他屡遭贬谪,他乡反成他的故乡。 像他们这样的人有几个不思念家乡的? 可既出来了,不做出点成就如何回乡? 而且既走上这条路了,那自然是要献身于此的。 【湖北和山东是李白出蜀后待过最多的地方,离开洛阳后,他又去了襄阳,在这里他见了时任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山南东道采访使的韩朝宗,写下《与韩荆州书》。】 【在这里李白写下“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这样的句子,这句听起来还是挺正常的,这马屁拍得多好啊,但李白为什么没有成功呢?】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没看过李白的这篇文章,看起来还是不错的。 那些达官贵人们,谁不喜欢这样的夸赞呢? 李十二白没有成功,难道是因为后面写了什么令韩荆州不喜欢的话? 他知道,李白其实跟自己是一样的,虽然李白愿意去奉承他人,愿意说好话,但其实是一个很傲气的人。 所以才会惹人不喜吧。 果不其然,女子接下来的话就验证了他的猜测。 【有时候,豪气既是李白的优点也是他的不足之处。】 【他夸了人家几句之后就开始自夸,“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您要是能用盛宴来接待我,任我清谈阔论,“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然后您再用日写万言测试我,我将手不停挥,很快就交上答卷。】 【想挺美,还“接之以高宴”。】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其实曹植觉得李白的要求并没有什么问题。 他这样的大才,难道不值得以高宴待之吗? 说到底还是所求非人。 若真是能理解李白,能看清李白才能的人,不仅不会因此拒绝,反而会与之相谈甚欢。 李白若能到他身边来就好了。 【这还不算什么,李白接下来的话更是嚣张,先是说韩荆州如今是个选拔人才的权威人物,经过他品评的人都会被称之为佳士。然后他说而您“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您怎么就舍不得用区区一尺之地接待我,使我扬眉吐气、激昂青云呢?】 【这话说的,没点社交牛逼症真说不出来。】 【其实我个人还是很欣赏李白这求职信的,一看就气势十足,而且大大方方的,傲点就傲点吧,只要你的能力配得上你的嚣张,咱们公司就需要你这样的人才!】 曹操虽依旧对女子的有些话一知半解,但也忍不住颔首。 他便不是很在意那些虚礼,只要不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说什么做什么,越是傲气他越是欣赏。 文人嘛,有点傲骨,委实正常。 有才能才是最重要的。 若是李白生于邺下,他定能给李白以重用。 【而后李白又举王允做豫州刺史时征召荀爽和孔融,还有山涛做冀州刺史大量选拔人才来与韩朝宗这个襄州刺史举荐人才相比,比完他还要总结,说,“我”看到他们感激,都能激励我,因为知道您是个对贤才推心置腹的人。】 【“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这话听起来就像是说我来投奔你是你的荣幸,别人我还看不上呢,最后才说“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就这态度,简直是主动给求职加了点难度。】 西晋景元年间。 嵇康因为吕安之妻被其兄长玷污之事如今下了大狱,山涛焦急不已。 他本来还想让嵇康出去做官,现在好了能保住小命就不错了。 偏偏嵇康又素来与钟会不睦,钟会从中作梗,他还真不好帮忙。 这时候听巨幕提起自己,山涛心中有了个主意。 像李白这样的人才谁不想要? 嵇康与他又差得了多少,就算是差了,自己帮忙说说也就不差了。 先把命保下来再说。 【但先且不论李白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