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16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161(1 / 1)

直在 他身边扶持着,问题当也不大。 最后就剩自己了。 在那之前,若自己能寻得长生之术,哪怕将这天下交与他,自己得享长生福泽大秦,岂不盛事? 【最后几句的典故,在讲陶渊明和杜甫的诗时都提到过,出自《晋书·张翰传》,张翰见秋风思吴中美食,而后说出“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实时一杯酒。”这样的话。】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这里李白说君不见,吴中张翰是个豁达之人,秋风起就想起了故乡,而后回了家乡,“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生前有酒就该尽情欢乐,何须去管身后虚名?】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虽说陶渊明和杜二甫都提到了张季鹰,但是他二人所在意的点与自己这诗句是不同的。 陶渊明是说要隐居于世,饮酒知足,赞同张季鹰的“不如实时一杯酒”。 而杜甫提到张季鹰的诗句还是写的自己,是那首《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吧,他对张季鹰是持反对态度的。 他认为性情高洁的人是不会轻易避世的。 可若非如此,张季鹰如何能得以善终? 李白还是觉得功成身退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李白首先反对许由、伯齐、叔夷等人的弃世心理,而后把那些不得善终的人与张季鹰相比,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的一种反抗,为什么会让人想要弃世,为什么不急流勇退就会不得善终,他欣赏及时身退的张季鹰,同时又对不得不身退而感到愤怒。】 公元202年,汉五年。 韩信也愤怒。 他也不明白,为什么就一定要急流勇退? 他明明什么事都没有做,他立了功难不成连该得的赏赐也不能有?连喜悦激动也不能有? 韩信曾以为萧何和陛下是自己的伯乐,现在看来不过就是他的自作多情。 可问题是现在他根本没有办法。 他要么现在辞官归隐,如同他们说的急流勇退,要么现在开始韬光养晦,蓄积力量,把他逼急了他就…… 思及此,韩信心中震动了一下。 自己怎么敢有如此想法? 别是因为如此陛下才会对他动手的吧? 【在终南山,李白想要谒见玉真公主没有成功,谒见其他的人依旧以失败告终,他写下《行路难》表达理想之路的艰难,在诗中他写下“行路难,归去来!”这样的话。】 【然而,放弃与前进其实同样的艰难。送友人入蜀,他又写下另一“难”作,《蜀道难》,寄寓功业难求之意。】 【对于《蜀道难》的研究从未停止,对其年代与主题也是争议颇多,姚合曾经在《送李馀及第归蜀》炸提到,“李白蜀道难,羞为无成归。”意思是李白写下《蜀道难》其实是抒发自己“羞为无成归”的心情。】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若不是听幕中女子如此梳理,李白都险些忘了他当初写过这么多的诗。 那时候正值壮年,却功业未成,心中是有颇多怨气。 除了与友人诉说也就只能写在诗中了。 若是现在,他可能会淡然些。 李白点的火堆慢慢小了,破庙中风吹着涌入凉意,果真是入秋了。 【我们暂且认为《蜀道难》就是李白出入长安求谒未果后写下的作品,大家一起来看看。】 【蜀道难依旧是乐府旧题,这首诗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将蜀地的险峻表现得淋漓尽致,历来深受好评。】 女子说着在巨幕上展示了蜀道的画。 东晋。 那画极真,大家都已经习惯了,没有人多加在意那画技,但是他们却因那陡峭山崖上的木栈道给惊呆了。 那样的路还能走吗? 这让许多想要去蜀地看看的人生了退意。 稍不注意,这就能落下山崖被摔死的吧? 陶渊明也很惊讶,那可是大唐盛世啊,怎会是这般的山道? 而且他记得此女之前说成都发展不错的。 连那什么唐玄宗都逃去蜀地,怎么会走这样的路? 难道是为了躲避敌军?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噫吁嚱”是蜀地方言,一种感叹词,宋庠《宋景文公笔记》记载,“蜀人见物惊异,辄曰‘噫吁嚱’。”一开始就直奔主题。太高了!想要攀登蜀道,比上青天还难!】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也惊了一跳。 去蜀地这般危险?不可能吧? 至少不可能全是这样的路。 那样危险的栈道怕是还没到成都就已经死在路上了。 他也不是不知道蜀地地势险峻,要不然那地方肯定会更加繁华,可像这样的山路他还是头一次见。 得派人去查查。 【家人们,可别觉得这照片夸张,这些都是真实拍摄的,就几年前那些山里都还有这样的道路,你永远想不到在繁华盛世的背后还有多么贫穷的存在。】 【在李白那个年代亦是如此,要说进入蜀地肯定也是有官道的,不可能这么险峻,但是若非见过,李白应当是写不出来的,所以李白走过那么多的地方看过那么多的风景不是白走的,发挥想象力是要以现实作为支撑的。】 【为什么李白能写出那么多的天马行空的诗句,除了他非凡的想象力,跟他四处游走的经历也分不开,就像如果没有几次流亡,杜甫也不可能写出《三吏三别》一样。】 杜甫不置可否。 很多时候或许可以从看过的书中寻求灵感,但写出来的东西总落不到实处。 他也愿意多在外面逛逛,在写时才能有如神助。 思及此,杜甫心中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他是不是不一定要待在圣人的身边呢? 既然他的谏议总会惹圣人不快,那他就去地方,像苏轼那样也比女子所言的自己好太多吧。 若是有机会的话,他也不用在执着于致君尧舜上了,这样还能对他的诗歌创作有所帮助。 一定是如此的。 【这一段从自秦入蜀的线索出发,写出了蜀道是如何难于上青天的。】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蚕丛和鱼凫建立蜀国已经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了,“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距今可能过去了几万年,秦蜀被秦岭所阻没怎么来往。“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秦入蜀有太白峰,期间有可供鸟飞行的道路,能横穿峨眉之巅。鸟飞行的道路,虽然应该是夸张之语,但足以说明那道路之逼仄狭小。】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 不就是没有路吗? 长城他都能筑,不过是修条路算得了什么? 嬴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