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12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124(1 / 1)

成年男子了吗?”在天宝三载,唐玄宗规定 二十二岁为丁,也就是说在二十二岁之前是不用服兵役的,意思这里征的兵是小于二十二岁的,他才会如此一问。】 李隆基满眼赤红,他好不容易将二十一岁为丁改到二十二岁,这竟是置他的规矩于不顾? 这些小吏,简直该死! 偌大的县城,怎可能无丁? 大唐就是被他们这群人给害的! 【官吏回答:“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昨晚已经下了命令了,依次选中男入伍。言外之意,这跟他可没什么关系,那都是上头的规定。这里还有可能就是没有丁了也不一定,因为他们也不是傻的,放着孔武有力的不用,去选中男倒也不必,又不是敌方派来的间谍。】 这话倒是不假。 没有丁了。 丁去哪儿了呢? 都已经上战场了! 许多百姓想着不久之后自己的孩子就会去送死,纷纷落下泪来。 他们这些人凭什么要承担上头那些人犯下的过错?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杜甫有些难以置信,反问道:“这些人还都是小孩儿,怎么去守城呢?”然而对方却没有回答他。】 【于是杜甫将视线放到了百姓们的身上,“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那些看着稍微强壮一点的中男是因为有母亲照料,而那些无依无靠的看着就十分瘦削。你问他们的父亲去哪儿了,若是他们父亲在,还轮得到他们去服役吗?“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日落黄昏,河水东流,青山之下,仍有送行者的哭声。】 如今只是看到这些文字,杜甫已经心痛不已了。 他不知道若是自己真站到那样的场景跟前,自己是不是会老泪纵横。 纵观他这一生,过得确实算不得顺遂,但是跟这些人比起来简直不知好了多少。 想要为这些百姓献一份力,也只有走上官场。 【接下来的一段都是杜甫对百姓们的劝慰与鼓励。】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收了你们的眼泪吧,别白白哭坏了眼睛。“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天地无情,就算是哭伤了也没用啊!】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我军在相州时,本来是有希望成功的,“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谁知道敌情难料,最后还是失败了。这里的杜甫是真的不知道真相吗?像他那么关心时局的一个人想来应该是知道的,但是知道而如此说更叫人心酸,这时候了,即便对唐王朝失败也不能说出来,还得夸赞他们来让百姓打起精神。】 【接下来他便开始述说军中的情况,“就粮近故垒……仆射如父兄。”】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久经沙场的李世民是最清楚军营中的情况的,即便是和平年代,军中都不一定能有那般好,更何况是如今这危难之际。 杜甫这般劝慰百姓,当真是用心良苦。 他有些可惜,只可惜这样忧国忧民的人才没有出现在他的身边。 且不论这杜甫的政治才能如何,哪怕是让他写诗以鼓舞士气也好啊。 【他说:“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军营旁边就有伙食,练兵的地方也不用跑很远,“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挖战壕不用挖很深,牧马役也算轻松的。”这些话听起来就像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杜甫显然是在无奈之下说出的这些话语,要不然他根本没必要在此处停留,还去观察这些人。只是杜甫他人微言轻,又不会打仗,只能尽自己所能去安慰他人。】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更何况你们参加的是名正言顺讨伐叛军的军队,主将特别爱护下属。“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你们送行的人也不用哭了,仆射是对待士卒会像对待父兄一样。”】 【在降低年龄强行征兵面前,杜甫的这些安慰之语显得十分无力,可是他没有办法,这些被征兵的人更没有办法。】 【他们此时所处阶级并不相同,但是他们都有同一个愿望,那就是快点平复战乱,实现王朝复兴。】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复兴! 没有衰败就不必复兴。 没有叛贼就不必平乱。 李隆基实在忍不住了,说道:“传令下去,安禄山、史思明,以下乱上,意图谋反,三日后斩首,头颅悬城门示众!” 他闭了闭眼,终于还是完全相信了女子之言。 【杜甫投宿石壕村,又看到官员半夜抓壮丁,由此写下《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通典》记载,唐开元年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说明唐朝那时候路边是有旅店的,但是这旅店肯定不是在村里,那杜甫为什么不走大路反而在傍晚投宿在村里。】 【这里可以想象的空间就很大了,可能是外面官道上危险,可能是因为战争旅店关了门,所以他才来到这个村子,谁能想到到了村子里,却遇上官吏半夜来征兵。】 【说起来这些官吏也不容易,大晚上的还要上夜班,他们为什么不白天来呢,白天可能逃走了、躲起来了、或者大家一起反抗,看后面两句可以猜想一二,“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这村里比新安那地方更可怕,在新安还只是征中男,到了此处竟是连老头都不放过了。这些村民显然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征兵,听到声音忙不迭的就跑了,老妇开门去应付那些官吏。】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真是不象话! 真是从上至下都不象话。 若是一开始便指挥得当,军纪严明,就不会出这么多事。 不过还是从李隆基开始就出问题了。 至于这李亨,“养不教父之过。”李隆基责任很大。 李世民都无法想象,若是当初他们是带着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老翁,这天下要怎么拿到手里。 简直丢人!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那官吏一声大喝,老妇人就啼哭着说起家中的苦来。】 【“听妇前致词……犹得备晨炊。”】 【这一段是连续的,咱们可以添加一些想象,从前面的“捉人”和“吏呼一何怒”来看,这些官吏是不怎么好说话,甚至是有些凶恶的,老妇人没有办法只能与之周旋。】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妇人家中有三个儿子已经从军了,其中一个儿子传信回来,说另外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人活着尚且能茍且偷生,死了就一了百了了,意思请官吏手下留情吧,但官吏既然半夜来拿人,显然也是要完成任务,难道他们不知道老人没法打仗吗?没办法,没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