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巨幕是神迹,而他是能享此神迹的唯一帝王。 天降祥瑞,晋必大兴。 要他说,这些人就是见识太浅,晋大兴此有何可疑? 他老早就已经窥探天机了。 然,看着巨幕他却有些不大明白。 “这杜甫之妻甚愚,长安米贵,何不与子食肉糜?” 众人沉默。 【“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谁能想到会这样呢,今年的收成应该还不错,但贫穷人家就是没饭吃,“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我好歹是个官不用交税不用服兵役,那些平民百姓就更惨了!“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 【他从自己的事情上又转到了家国之事,“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想想那些失业之人,那些久未归家的士兵,“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唉,我那忧伤的情绪像终南山一般沉重,根本无法控制!】 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四年。 刘恒已经减免了好几年的农业税了,这的确是可以减轻农民负担的,如今百姓安居乐业,效果显著。 既然这唐朝这般繁盛,为何不休养生息一段时日? 他仔细想了想,大抵还是这李隆基好大喜功之缘故。 若连年征战,国库再多的银两也不够使的,那必然只能加重赋税、开源节流了。 清,乾隆年间。 乾隆也减免了几年的农业税,加起来总额高达两亿多白银。 能给百姓喘息的机会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这点他还是很清楚的。 如今仔细地看了这几次的巨幕,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 减免农业税是对的,只要国库有银子,就不能把百姓逼得太紧。 【这首诗是杜甫比较重要的代表作之一,其中写到的内容十分丰富,揭示了当时那个社会环境下唐朝贫富差距巨大的社会现状,社会资源分配过于悬殊势必会引起混乱,这时候由上而下改变现状的那就是我们之前说过的变法改革,而像这时候的唐朝统治集团腐朽的情况下,自下而上来改变现状的就基本上是两败俱伤的血雨腥风。】 【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还有点不同,安禄山等人当时还是属于“骊山内部”的人,咱们为了过审,这儿用词隐晦一点。虽然天宝年间这个社会矛盾已经很尖锐了,但是还没有到需要推翻整个唐王朝的地步。】 【而安禄山等人的谋反那是内部的矛盾激化,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个人都是胡人,他们这次的谋反也算是一次入侵,不管是哪个角度,都不是为了解决如今的社会问题。】 【换句话来说,假如安禄山谋反成功,百姓们的日子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对于百姓而言只不过就是换了管自己的人,那安禄山应该还不如李隆基。】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应该? 安禄山也能与他相提并论? 李隆基感觉自己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 若是没有安禄山,他现在也不会在天下人面前受这般耻辱。 该死! “过审何意?快记下来!” 【然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没有安禄山,也可能会有别人,因为在这个时候叛军虽然已经起兵,但是消息还没传到,杜甫他们都是不知道的,但是杜甫却写了这样的诗。】 【或许杜甫有敏锐的观察力,能洞察社会危机,但那也总要有让他观察的社会现实。】 【而正如他所言,“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百姓真的已经很难了,若是没有安禄山,李隆基还是像往常一样只顾享乐,任由杨国忠那样的人到处打仗,唐王朝迟早要完。】 “咳咳!” 李隆基差点一口老血吐出来。 唐王朝迟早要完。 不可能,他绝对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 “兵权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能好大喜功,不能贪图享乐,不能听信小人,要减轻赋税……” 他一句一句小声念叨,就像是疯了一样。 【在这首诗中,杜甫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叹息,表达了自己的忠君爱国之情。】 【余光中先生曾经在《寻李白》中说李白“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而后就有人评说杜甫,“眉头一蹙就补全半个乱世。”这首诗充满了血和肉,他连同杜甫其后的许许多多的现实主义诗作一起让我们看到了那段惨痛的历史。】 李白在女子这里听到了许多的夸赞,这一句是最戳动他的心弦的。 可豁达如他,这时也欢喜不起来了。 没有人想要看到战争,没有人想要经历死亡。 他突然共情于女子口中的杜二甫。 那种明知山雨欲来,却又无遮风避雨之地的感觉当是十分难受的。 他也愧疚,愧疚如今的自己即便也清楚这世道的不公,除了写诗倾吐却没有任何改变的办法。 【看了这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大家应该就能很好地对比我们前面讲过的《投简咸华两县诸子》,他的风格在慢慢地形成,其实在写作技巧上来说是差不了太多的,但是其思想深度完全不在一个层面。】 【这也是为什么杜甫能在诗才遍地的唐朝获得今天的地位的缘故。】 【陆游曾评价他“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杜甫的文章和他的忠义是分不开的。】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女子提到的诗句是陆游在九年前写的《游锦屏山谒少陵祠堂》中的诗句。 那时他去阆中杜甫祠堂,写下那首诗。 其实当时他表达的也是自己的壮志难酬。 他与杜甫,也算是同一类人了。 【这一年,安史之乱爆发,但长安附近还维持在一片表面的宁静之中,到那时,繁荣数年的唐朝已经很久没有过战争,所以敌军从范阳打到长安,可以说是势如破竹。】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简直没眼看。 这大唐江山可以说是他一点一点打下来的,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竟就叫敌军打到了长安? 这叫他如何不痛心? 那是他的大唐啊! 李世民看着巨幕,竟陷入深深的无力之中,他真想从巨幕钻进去找到李隆基看看他脑子里装的什么豆渣。 他一定要想想办法……谏臣,谏臣十分重要。 增添谏议大夫人选,不得诛。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这种感觉实在可怕。 她只要一想到自己在这大明宫里安逸享乐,而外面却是一阵血雨腥风就心里一阵发颤。 这事情要怪李隆基,当然得怪。 但怪他却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如何解决此事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