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11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111(1 / 1)

被定在了原地。 原来自己武周又变回李唐是这样原因。 把持朝政,好大的狗胆! 【就这个原因,即便杜审言身居高位,杜甫得不到重用也是有理由的,而且杜甫还时常夸赞杜审言,虽然夸的都是诗作,夸得也还算客观,但是这官场的弯弯绕绕不是他有一颗赤诚之心就可以的。】 【但偏偏杜甫就是这么一个务实的人,所以自然就为世所不容了。】 【“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裘何啻联百结。”经常挨饿生病,动不动就躺十来天,而身上的衣服补了一次又一次,“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你看不到我家这家徒四壁的样子,天色晚了,泪也干了只能流血了。】 【这可太惨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已经快到家了。 他日后真会如此凄惨吗? 那也难怪此女会说他的小儿子被饿死了。 【我们可以看到杜甫这个时候诗歌中的情绪已经开始慢慢向下了,但是他的诗还没有完全到达“诗史”的高度,因为他这时候的作品表达的感情还是指向于自己,哪怕有一点点对社会的不满,也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 【这个时期他写了很多自己生病或者饿死的诗,比如《病后过王倚饮赠歌》、《奉赠鲜于京兆》等。】 【不管这些诗句中有多少叫苦的成分在,都能够说明杜甫当时过得不算好。】 【但是杜甫在长安这段时间也不是全无收获的。】 都这样了,还能有什么收获? 女子先时没有透露过。 杜甫还在思考自己的诗中表达的情感,指向自己…… 等等? 诗史?那是何意? 【公元751年,天宝十载,唐玄宗举行典礼,杜甫献《三大礼赋》,这个时间是有争议的,但这件事情是没争议的,可是任何人的文章都能献到圣人的面前吗?当然不可能,所以他搞了这么多年的交际终于有了点作用。】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他再一次碰到了李林甫,所以这一次还是没能成功,但他的这条路终于朝前迈了一小步。】 【到了安史之乱前夕,公元754年,天宝十三载,关中地区包括长安大雨成灾,长安粮贵,大城市开销大,没办法,于是杜甫将家人送到了奉先县。】 大雨成灾? 李隆基刚听到安史之乱前夕,眉心就是一突。 难怪,他就说自己不该如此轻易被打倒,天灾人祸,一定是因为如此才会酿成大祸的,他只要好好准备,早日做好防洪事宜,那事情就定然不会发生。 【值得一提的是,长安米贵这个事情是从天宝九载就开始了,天宝九载也是八月大雨,影响甚广,第二年关中地区又一直是水灾,李隆基在长安他也不瞎,他就担心粮食受灾,但是当时杨贵妃的哥哥时任右相的杨国忠瞒报灾情,还打击那些说实话的人,导致后来没人敢说真话。】 【杨国忠的这些行为也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一个原因之一,安禄山谋反时的借口就是清君侧,清的就是杨国忠。】 李隆基怒急攻心,强行忍着才未将桌子掀了。 这是要做什么,是要造反吗? 也是造反! 李隆基气得不行,头剧烈地刺痛了一下。 可是他想不明白,这玉奴的哥哥,怎么叫杨国忠呢?该是叫杨钊才对吧,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不是这个哥哥? 不管这杨钊是不是杨国忠,他本还想着看在玉奴的面子上重用此人,还是算了吧! 不仅不能重用,欺上瞒下,以权谋私,怎么看,他都绝不可能放过此人。 即便如今这些事情他还未做,遂当即下令捉拿叫杨国忠的,顺便将杨钊也抓了。 宁可错杀,不可放过! 李隆基也终于明白女子为何说自己晚年昏聩了,听到这些他都觉得晚年的自己昏聩。 【这时朝廷内外已经算是 “山雨欲来风满楼”了,但是很多人还沉浸在大唐盛世的表面繁华之中醉生梦死。】 【第二年,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十月,杜甫弃河西尉接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在上任前他回奉先县省亲,大战一触即发,然而这时候唐玄宗在哪呢?】 “他……他不在皇宫吗?”李隆基想。 难道是去汤泉宫了? 李隆基每年出宫大多数都是去汤泉宫了。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许浑一惊。 这“山雨欲来”一句不是他《咸阳城东楼》中的句子吗? 虽说没提他的名字,但被女子引用到他已经觉得不错了。 那时,还真是如同现在这般“山雨欲来风满楼”啊! 【当时李隆基带着杨贵妃在骊山华清宫避寒,杜甫还从此处路过了,而后在诗中有提及。】 【之前我们也讲过杜牧的《过华清宫》,描写了这一事情。】 【然而此事即便战争在即,国家也有了衰落的趋势,但是任谁也没想到战争会在这时候开始,杜甫自然也没有想到,但是这并不影响噩运在他身上降临,他回到家中,小儿子已经饿死了。】 【虽然这个死因有争议,但是一般大家不怀疑是因为这事情就是当时的一种社会常态,繁华的大唐,已经不再繁华了。】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不说《过华清宫》还好,说起《过华清宫》那场景就浮现在了李世民的眼前。 国家马上要陷入灾难了,李隆基倒好,还沉迷后宫。 这样的皇帝拿来做什么,这后世都是这般昏庸之辈,也难怪会被女子把持朝政了! 即便他能创造什么开元盛世,李世民也不想给他机会了。 亲手毁了自己创下来的大好河山,比那些努力而没做出成就的人还要可恨!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已经沉思许久了。 说到此处她才终于反应过来,为何自己会被逼退位。 自己和女子口中的李隆基又有何异? 男人,只会影响她开创盛世! 就从今日起,她不要男人照样能活! 【杜甫在这时写下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从这首诗中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腐朽和百姓们所遭受的苦难。这时候,杜甫所关注的对象已经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是整个天下。而这时候,安史之乱才刚刚开始。】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此言何意? 所以唐朝的衰落也不仅仅是因为战争的爆发? 而是唐朝统治者之责,是如此吗?无数百姓心中都涌现了这样的疑问。 【咱们就一起来看一看这首诗,这首诗有点长,咱们意译。“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越老越看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