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7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70(1 / 1)

计不保,却还不思进取,不妥。 搞半天? 王维脑子里将这词转了两圈,没明白。 但大抵能懂此女之意,若人人都不理公务,国将废也。 不妥。 【这活肯定是干不长久,他都说了,顺其自然吧,反正还是得回到那田园中去的。果不其然,干了没多久,他发现这个大领导也不是他想要的,于是他转投刘敬宣,也是做参军。】 【在帮刘敬宣做事的时候写了一篇《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诶,家人们猜得没错,在此诗中,陶渊明依旧很想辞官归隐。】 东晋。 颜延之也拿过陶渊明的琴假意抚了抚。 “弃官从好,如今也算如愿了。” 【“我不践斯境,岁月好已积。”他已经好久没来过这个地方了,“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早晚看着这山川,仿佛一切都跟原来没什么差别。】 【咱们可以想象一下那个画面,陶渊明车马劳顿,到了钱溪这个地方,看着山山水水想起了自己曾经不被公务所累的自由自在的时光,他就坐在那儿什么也不做,仿佛一切都十分美好,远处的山川看了又看,怎么看也看不够。】 “这钱溪当真这般好?”颜延之问。 陶渊明但笑不语,只顾与一旁邻里饮酒。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过亦问,“父亲,这钱溪是否真如此好?” “为父未曾去过,不过想来好也是好,不好也是好。” 心中若想着自由时光,如何会不好?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这些年走过名川大山,现如今想起来大好河山皆我怀,还有何不满? 至少自己曾在天子近前事过,虽结果不如人意,但到底试过一场。 罢了,踌躇哀叹,不如愤而起行。 思及此也不等巨幕停歇,收了行李,接一壶酒便往齐州而去。 【但他说是事事如往昔,可万事万物皆有变,有的不过是物是人非罢了。这里寓意的不仅是钱溪这个地方,更多的还是东晋整个朝廷的物是人非。根据我们前面讲过的当时的社会环境大家就能想象,其实那个年代是很乱的,他比之纷乱的春秋战国时期,比之三国时期还要乱得多。】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众人皆以为奇。 此女先时说过,他们这个时代被称之为战国。 这里每年都会发生各种战争,朝不保夕那是常有的事情,竟还会有比他们这时更乱的时代。 老天爷啊,太可怜了吧!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众人也都不敢相信。 那是何等的人间炼狱啊! 饶是久经沙场的曹操也忍不住地蹙了蹙眉。 竟真有那样的时代? 若自己的魏能延续下去当是能避免吧? 想到此处,他便对地牢中的司马懿更恨了几分。 要不是当初自己也曾受过司马家的照拂,刘备与孙权又虎视眈眈,而各世家大族又盯着,他一定灭了司马家满门,一个不留!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刘彻很快明白了这其中原由。 就是女子此前说的五胡乱华。 该死的匈奴人! 到了宋朝时,也是边境战事问题。 他刘彻既要让这大汉江山延续下去,也要彻底打败那些异族人! 他要收复北方,让整个中原能永享安宁! 他要后世永远记住,这是他刘彻的功劳! 上次与卫青详谈一番后,他们已经有了初步规划。 没有人就培养人! 他大汉四千万人难道还收复不了北方吗? 【如果有人觉得那个时代好像很安宁,那可能有一半都是陶渊明的功劳。】 东晋。 陶渊明一怔,怎么像是说他蒙蔽后人? 世道艰辛,总不该所有人都跟着苦。 【但他写的除却他自己真是经历的,那就是他积极幻想,比如我们都知道的《桃花源记》。】 【《桃花源记》晚点再细说,他在这钱溪感叹一番后就开始描写风景了。】 【“微雨洗高林,清飙矫云翮。”微雨就是细雨,古往今来,描写微雨的诗句不胜枚举,但大多与薄雾一同出现,就像是这样一幅场景。】 女子说着巨幕中就出现了一幅山景,山林里树木郁郁葱葱,依稀能看到细细的雨丝,透过细雨往前不过几丈,便已看不清前路,都被薄雾给遮挡了。 744年,天宝三载。 辋川别业。 王维瞧着那巨幕,整个人都仿佛沉浸其中。 若论起好景,还是山中的最妙。 【陶诗以自然著称,金末文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中这样评价陶渊明的诗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东晋。 颜延之握着酒杯的手一顿。 他原先只觉陶渊明诗中的感情充沛与旁人有所不同,但是其诗遣词造句是他所无法欣赏的。 不止是他,当世之人但凡是读了陶诗的想必也没有大肆赞扬的。 没想到他在后世评价如此高。 重点是,颜延之觉得此评价说得十分正确。 许多诗读着读着都有些腻,可陶渊明的诗虽觉有不足可很有新意,原以为是当世此类诗作太少,如今看来似乎是他学问太浅了。 【虽然都说陶渊明的诗是从胸中自然流露出来的,写的不是诗,都是感情都是生活,但是咱们一看此诗句中的“洗”字,用得绝妙。】 【就这一个字,我们就能想到当时的场景,能推测陶渊明的心情。】 【他在官场之中身心俱疲,只有在看到这样的美丽的自然风景时,心情才是放松的,就像是被沾染了尘土的树木被一夜细雨洗得只剩下了清新。】 【这个字的绝妙程度几乎可以和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的“敲”和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相媲美了。】 809年,元和四年。 贾岛刚刚还俗,先时听女子说起自己的诗句仿佛不大赞同的样子,他还气馁了几日。 原以为自己的诗句入不了后世的眼,却没想到此女竟在此时又提起了。 “僧敲月下门……”他低低念叨着,觉得此句甚妙。 自己能写出这样的诗句,足以,只是不知这前后是何诗句,若联系得好,当是妙篇了。 【大家应该都知道“推敲”一词,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写作时反复地琢磨思考,而此 典故就是来自贾岛。】 【据说是贾岛却找朋友写了一首诗《题李凝幽居》,其中有一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他当时写了,就觉得还不错,可是到了第二天回家的时候,在路上灵光一现,感觉好像“敲”似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