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6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62(1 / 1)

其自取也。 愚观贾生之论,如其所言,虽三代何以远过?得君如汉文,犹且以不用死。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耶?仲尼圣人,历试于天下,茍非大无道之国,皆欲勉强扶持,庶几一日得行其道。将之荆,先之以冉有,申之以子夏。君子之欲得其君,如此其勤也。孟子去齐,三宿而后出昼,犹曰:“王其庶几召我。”君子之不忍弃其君,如此其厚也。公孙丑问曰:“夫子何为不豫?”孟子曰:“方今天下,舍我其谁哉?而吾何为不豫?”君子之爱其身,如此其至也。夫如此而不用,然后知天下果不足与有为,而可以无憾矣。若贾生者,非汉文之不能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 夫绛侯亲握天子玺而授之文帝,灌婴连兵数十万,以决刘、吕之雌雄,又皆高帝之旧将,此其君臣相得之分,岂特父子骨肉手足哉?贾生,洛阳之少年。欲使其一朝之间,尽弃其旧而谋其新,亦已难矣。为贾生者,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如绛、灌之属,优游浸渍而深交之,使天子不疑,大臣不忌,然后举天下而唯吾之所欲为,不过十年,可以得志。安有立谈之间,而遽为人“痛哭”哉!观其过湘为赋以吊屈原,纡郁愤闷,趯然有远举之志。其后以自伤哭泣,至于夭绝。是亦不善处穷者也。夫谋之一不见用,则安知终不复用也?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呜呼!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是故非聪明睿智不惑之主,则不能全其用。古今称苻坚得王猛于草茅之中,一朝尽斥去其旧臣,而与之谋。彼其匹夫略有天下之半,其以此哉!愚深悲生之志,故备论之。亦使人君得如贾生之臣,则知其有狷介之操,一不见用,则忧伤病沮,不能复振。而为贾生者,亦谨其所发哉! 谢谢支持。 第34章 苏轼后续(改口口) 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四年。 刘恒确实努力在做一个明君,能被后世承认,他十分欣慰。 但他也很清楚,一个贤明的君主应当做到知人善任,即便他不想承认,在面对贾谊之事上他也确实可以做得更好。 如今女子说了这些,天下人可能都在盯着自己。 所以现在贾谊必须回来,甚至于即便贾谊并无才能,自己也得重用他,更何况他有。 【了解了贾谊之后,苏轼认为他的才能若是得以施展,可能夏商周三朝的成就都没办法超过他所辅佐的汉朝,可是他并没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就郁郁而死了。】 听闻此言,刘恒一惊。 他现在如此年轻,应该不会? 此外,他的才能竟能如此?此言怕是有夸张之意吧? 刘恒默了默,不管怎样,都必须先把人给找回来,他得听听贾谊的看法。 而且贾谊不能死在外面,尤其不能死在被贬之时。 思及此,他又唤人遣了太医随行一同去接贾谊。 他要让天下人看到他的诚意。 【圣人孔子、孟子努力想要获得君主的认可为自己争取施展才能的机会都不一定能实现理想,言下之意就是贾谊都没有去努力,只是空有才能又有什么用呢?】 贾谊只觉醍醐灌顶。 圣人尚且不能轻易得到任用,自己又有何出众之处? 重点是,圣人尚且那般进取,自己怎能只一味等着机会来临? 且陛下亦不是圣人,招人蒙蔽在所难免,他应该努力重获陛下信任才是正理。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临淄。 齐宣王田辟强听闻此言忙看向随驾一侧的孟轲。 以往他信孟轲,却没觉得孟轲有多神,如今一看,倒是他轻视了。 圣人之言岂是寻常人能轻易获得的? “孟卿只管施展才能,我齐国定全力支持。” 孟子微微颔首,行礼道:“多谢大王。” 【第四段开始展开说贾谊的事情,讲的是为官之道,周勃和灌婴两个人是从汉高祖刘邦那时候就为汉朝做事的,而且还立了不少的功劳,而你贾谊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洛阳少年,人家汉文帝为什么信你不信他们?像贾谊这样的人,就应该“上得其君,下得其大臣。”】 【既要获得领导的信任,也要和同事搞好关系。】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刘邦看向周围几人,“汉高祖?” 众人皆是笑意盈盈,都为此称呼而欣喜。 “周勃,灌婴,你二人功劳不小。” 两人早前听到幕中女子说是他们二人将那贾谊还得贬官心中就有了不安,如今刘邦提及,两人咚地就跪在地上。 结果两人还未说话,就被刘邦给打断了。 “诶,不必如此,你二人都是跟寡人一路走过来的,寡人岂会因此女只言词组便随意寒了众人之心。” 他虽如此说,可众人却更是害怕,君臣大忌也莫过于此了。 “尔等只需知道何事该做何事不该做便可。” 他现在还在猜这个汉文帝是谁,瞥了一眼周勃二人,就年纪来看,大抵就该是自己的儿子吧。 明君,甚好。 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四年。 领导,当是指陛下,而同事,那是共同侍奉陛下的臣子? 贾谊叹息一声,不得不承认这苏轼此言确实没错。 自己如何能与几位大臣相提并论。 可搞好关系?岂非叫他趋炎附势? 【可是贾谊却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自怨自艾,写了《吊屈原赋》表达自己想要隐世的想法, 日日悲伤,郁郁而死,说到底还是他“志大而量小”,有志气却没有肚量,所以才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轻笑一声。 苏轼倒是有肚量,可不也没有做到上得君下得臣? 很多道理大家都不是不明,可真要去做并非易事。 贾谊如此,苏东坡亦是如此。 【最后一段总结了一下明君贤臣之间的关系,说到底就还是得双向奔赴,这此中少了一方的努力那都是对方的损失,君遇到了人才就要珍惜,而人才在面对君主时也得多一些耐心。】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运用举例、对比等方式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贾谊这么一个有才却少量的古人,极具启发性。】 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四年。 贾谊明白了,至少自己如今不能自怨自艾,得多一些耐心。 陛下仁德,若此时他上表自荐,想来陛下或许会看在巨幕的面上给自己一个机会。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 看到这个,李商隐突然想起几年前自己曾经因看到《屈原贾生列传》里写到贾谊从长沙回朝后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