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5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51(1 / 1)

被重启任用。】 【此时执政的高滔滔很欣赏苏轼,而且执政能力优秀,甚至被后世誉为女中尧舜,按理来说在这样的情况下,苏轼就该随着新政失败仕途平坦,一路高升,一开始也的确出现这样的苗头,短短几年内,他多次升迁。】 【但是我们的苏轼啊,就总不让人省心,他回朝之后看到旧党拼命压制新党诸人,又把新法无论好坏一一废除,他就感觉有点不对劲了。】 【于是“一身反骨”的苏轼又开始上书谏言,又得罪了保守势力。】 809年,元和四年。 韩愈颇为可惜地看着这位叫苏轼的后生。 这下将各派的人都得罪光了,他该当如何? 试问若自己是他,自己会这样做吗? 几乎是没有犹豫,韩愈轻笑一声,做官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使国昌盛,为民谋利吗? 上者或可不听,而他们却不能不谏。 吾等皆是苏轼也。 【在1086年,元佑元年,苏轼主持考试,出了一个题目,大意是说,现在朝廷想学习宋仁宗时候的仁厚,但是怕百官偷懒不作为,想要学习宋神宗时候的进取精神,但是又害怕百官不能很好的施行而太过苛刻。】 【我们从苏轼一开始得罪新党,到后来又得罪保守党,就知道他并不是一个趋炎附势或者是自私自利的人,他是完完全全站在客观的角度去评价当时实施的政策的。】 【所以此时他出这个题目就是为了让学生去重视这个“度”,企图找到能够中和两者的办法。】 1042年,庆历二年。 还在服丧的司马光看了苏轼的做法都不知该如何评价这个苏轼了。 讲究中庸,却不理为官之道,屡屡让自己陷入险境,不也是另一种激进吗? 不过天下若都是他这般赤诚之人,有人管束着,大宋兴也。 王安石也不大认同苏轼的做法。 变法之事本就不易,古之商鞅、吴起,哪有简单的? 若能万全,何需变法? 万事万物此消彼长,变法若不强硬,根本无法施行。 尽全力趋利避害,关键时刻自然要以大局为重,畏首畏尾,难成事也。 【然后政敌们就又开始从他这题目里找茬,说他不敬仁宗、神宗等等,虽说不像乌台诗案那么夸张,但古代文人整文人就是这么个套路。】 【说得多了,让苏轼在朝堂之上左右为难,就连一向欣赏他的高太后帮他说话也没有用。】 【苏轼这次真的累了,于是他又一次自请外调。】 这几句话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文人有时候真的很可怕,比那些战场上舞刀弄枪的士兵还要可怕。 尤其是清朝众人实在太能感同身受了。 甚至他们比这苏轼还要惨,动不动就会掉脑袋。 乾隆年间。 曹雪芹刚把《风月宝鉴》的前半部分给写好,翻看之下,觉得还有诸多需要增删之处。 尤其是女子所言文字狱之事确实是真的,自己这书就这么拿出去,恐怕自己也难茍活于世了。 好在如今他也无甚大事需忙,倒是可以徐徐图之。 只是他早在巨幕第一次出现时就听到了自己的名字,这事情他一直挂念着,却再没听女子提起过。 “落了个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 他低声呢喃,这句话他也一直记着。 如今他也算是干净? 【再一次来到杭州已经是1089年,元佑四年,但是这次苏轼可不清闲,他一来就碰上了旱灾瘟疫。】 【苏轼也并没有知难而退,而是积极应对,不仅上书朝廷请求支持,还拿出自己的银子给百姓治病,救了不少的人。】 【后来赈灾剩了点银两,又安排疏浚西湖等,种菱除草修苏堤,做了不少于民有利的事情。】 元符二年,儋州。 心情一直没什么波动的苏轼这时眼中也隐隐有了热意。 他没想到自己做的一桩桩一件件,哪怕是此等小事也被后人铭记。 但这也并非他感动的原因。 遥望过去的岁月,原来那属于自己的时光每一刻都值得回忆。 【在1090年,元佑五年初冬,苏轼写了一首诗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刘季孙,叫《赠刘景文》。】 【写杭州的诗词不计其数,但写冬日的倒是少数,我们大家来看一看这首诗。】 【荷花早已没了,荷叶也都已经枯萎了,这时候只有残菊的枝在寒冬晃荡,你要记得一年中最好的时候就是橙子变黄,橘子青绿的时候。】 这诗句太过简单,没有人看不懂,却没人觉得这诗不好。 乾隆年间。 坐在椅上,乾隆摇了摇扇子。 评价道:“此乃‘浅语遥情’也。” 【橙黄橘绿是什么时候,不就是初冬吗?也就是现在的意思。】 【这首诗看着简单,但是还可以从几个角度进行解读,可以说前面是突出萧瑟的环境,但即便环境如此,依旧可以硕果累累。】 【或者说,前面荷花、荷叶、秋菊都已经渐渐凋落,现在才是正是适合我们成长的时候。】 【总结来说就是要积极向上,要乐观,这也是苏轼大部分作品里秉承的思想。】 公元811年,元和六年。 一阵风吹来,李贺猛地咳嗽了一阵,咳得面目通红。 等他回过神来正好听到女子解释此诗作。 乐观、豁达。 这是女子在讲苏轼时说过最多的词,或许是该如此。 依旧可以硕果累累吗? 可若试了,又受到更大的打击该如何自处? “咳咳咳……” 【值得一提的是,自从屈原的《橘颂》讲“后皇嘉树”之后,众文人对橘树就相当于加了一层滤镜,就好像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后,我们也赋予了莲花更高洁的质量,所以这里我们也可以把此一层渊源带进去,情感深度就又有所提升了。】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屈原会心一笑。 橘树本就是高尚的。 不过又多了一个不解的词。 “滤镜。” 他将之记录下来,看着密密麻麻的被记录下来的难以理解的词,他微微叹息了一声。 其余诸国比之楚国好不到哪儿去。 大家最近的精力都放在了研究巨幕上,他们都渴望将巨幕占为己有。 或者是借巨幕之力发展自己的国家。 【1091年,元佑六年,苏轼又得到了回朝的机会,但是不过几个月就又因为政见不合被调往颍州。】 【后来又被调往扬州、定州。】 【1093年,元佑八年,高太后去世,新党执政,苏轼又又又被贬到了惠州。】 公元前31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