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将整首词放在巨幕之上,又引起了许多文人尤其是 词作家们的震惊。 晏殊还是不敢相信词可以这样写。 总觉得哪里有些怪。 但他也不得不承认,词中遣词造句皆上品也。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和赵明诚又在研究古籍。 看到巨幕上的词作,她轻轻蹙了蹙眉,说道:“以诗为词、不协音律,诗不若诗,词不若词,有何耀乎?” 赵明诚不置可否。 【上阙用了孙权射虎的典故,表现自己的英勇神武,而下阙用了冯唐赦免魏尚的典故, 表现自己想要得到重用的志向。】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正在安排防御事项已经很长时间没去田猎的孙权大为诧异。 他喜欢田猎的事竟也被写进史书了吗? 甚至还被如此俊杰用作典故? 善哉! 【他自己形容自己得这首词的时候就是说的“无柳七郎之风”,“自是一家”,他这个时候的词风就已经有别于当初温庭筠、柳永以来形成的传统词风了。】 【但是豪放派与婉约派可以算是一个对照组,所以在当时乃至其后是有很多人批判苏轼这种做法的。】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李清照,她说苏轼写的不就是长短不一的诗吗?且不论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私人恩怨,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咱们的李清照李怼怼说得也有点道理,但是我们完全不能否认苏轼词的重要地位和他对于词的重大贡献。】 1099年,元符二年,儋州。 苏轼一怔,私人恩怨? 李清照,他是老糊涂了? 他怎么不记得有这么一个人了? 皱着眉头想了好一会儿,苏轼脑中一亮,方才想起文叔之女似乎名为李清照,可自己与文叔尚且相安无事与那小女有何恩怨? 可这巨幕的每一句话似乎都不似胡言。 怪哉!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此女何意?”李清照诧异? 这是在说自己因私人恩怨诋毁苏轼? 赵明诚抿唇,没做评价,问:“怼怼何意?” 两人一头雾水。 遂又将此二字记录于一旁,于先时新闻、媒体等词列于一处。 【到了1077年,熙宁七年,苏轼又调任徐州做知州。】 【他在徐州待了两年,相关记载不多,上了抗洪一线,治理洪水修筑护岸,并没有因为得不到重用而懈怠。】 【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又去了湖州做知州,他去了就得给皇上写信感谢皇上,然后他就写了一篇《湖州谢上表》,从他到杭州开始他已经当了八年的地方官,而且这是第三次调动,对于有着雄心壮志的苏轼来说他肯定是不高兴的,于是他就在感谢信里面大发牢骚。】 【说什么我没有才能,所以只能在这些小地方做点事情,而且自己为人迂腐,干不了什么大事,这湖州挺好。】 女子又将《湖州谢上表》放到巨幕上。 众人看了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此子果然狂傲,竟然这样跟天子说话。 【本来呢,我们都知道宋神宗是苏轼的迷弟,他是很认可苏轼的才能的,甚至曾经说过“白有轼之才,无轼之学。”这样的话。这句话出自宋代学者陈岩肖的《庚溪诗话》,有人说李白和苏轼的才情差不多,宋神宗就说李白有苏轼的才能,但却没有苏轼的学问。】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还在睢阳郡。 近日来,他的向道之心愈发强烈,他觉得或许参悟道义才是自己的归宿。 听闻齐州紫极宫的高天师道行深厚,写着去拜访一番。 他看着巨幕,也觉此苏轼者才情出众,一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就说到了他的心坎上。 只是君生余已逝,不然还可结实一二。 【清代王士祯曾经评价,汉魏以来,两千余年间,能够被称作仙才的人就三个,曹植、李白和苏轼。可想而知三人是何等才华。】 【然而宋神宗这样夸赞当然也有夸自己的意思,我大宋那肯定比大唐好啊,我手底下的人肯定比唐玄宗李隆基手底下的人好啊,我肯定比李隆基好啊。】 李隆基:“……” “这巨幕如何能除?” 简直岂有此理! “这这这……” “三郎息怒。”杨玉环给李隆基喂了一块点心,说道,“此定乃无稽之谈,三郎自是最强的,何苦气坏了身子,不若让玉奴为三郎献舞一曲。” 只见她那媚态,人未靠近,李隆基已是骨头都酥了半边。 可他心中还是憋着气,那些废物也是,这许久也找不到破解之法,当真没用! 然杨玉环舞步起,李隆基哪里还有心思去操心巨幕? 千好万好就只他的玉奴最好。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气个半死! 此子简直嚣张! 大宋是吗? 她就让这大宋永远不会出现在这世间。 李隆基…… 武则天想起被自己贬为临淄王的这个孙子陷入了沉思。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植已经将自己关在屋中许久了。 他的心中已经慢慢明朗。 不管日后是何位置,自己都要像这苏轼一般做好当下的事情。 而且这苏轼怎么也同自己不知分寸去得罪天子呢? 思及此,曹植心中一阵心酸,若总把心迹藏匿,那自己还是自己吗? 不过听到自己和苏轼还有诗仙李白一起被称作仙才,他还是十分欣喜的。 【然而虽然宋神宗很欣赏苏轼,但苏轼明知道他致力于改革非要跟他作对,他也没办法啊。】 【于是在群臣就《湖州谢上表》对苏轼一阵猛喷之后,宋神宗还是派人将苏轼抓了起来。】 【而后苏轼就被关在御史台,因为御史台外面很多乌鸦,所以又被称之为乌台,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 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想起那段时间,深吸一口气,当真是往事不堪回首。 但他已然浑浊的眼中却没有什么波动。 若是从来一次,他依旧会做同样的选择。 或许会用更好的方式。 或许会有不同的结果。 【乌台诗案是北宋的一场文字狱。文字狱是什么意思相信大家都知道,一般来说就是在受害者写的东西里面挑挑拣拣,以此再编造一些乱七八糟的罪行。】 【说起文字狱咱们自然而然就能想起明清时期,随着统治者加强中丨央丨集丨权,文字狱也成了加强他们统治的一个手段。】 1405年,永乐三年。 朱棣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