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

设置X

第510页(1 / 2)

<div id="nr1" style="font-size:18px">

秦始皇让人培养他们的目的,主要是让他们能够看懂大秦帝国的公文。

话又说回来,大秦帝国的公文早就改革了。

以前由于使用的竹简的缘故,为了节省竹简的开支,公文也是用的文言文。

只是自从全国扫盲之后,文言文就不是主流了。

为了让普通人也能够看懂公文写的是什么,秦始皇带头使用大白话。

不得不承认,这么多年过去后,大白话早已经深入人心。

大秦帝国的公文先不提,先说说家的出版书籍。

家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套标点符号,配合着大白话形成了出版的特殊风格。

不说里面的内容怎么样,只说这样的风格让普通人也能够看得懂。

再加上家的故事多种多样,几乎每一个人都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

学子们在了解到这一点后,准备改革。

不说变成家那样的通俗易懂,总之是要让普通人能够看得懂。

打个比方。

比如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求问,这是什么意思?普通人能够明白吗?

不用问也知道,普通人是不明白的。

所以要有人把这句话的意思标注出来,让普通人也能够明白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些学子们说不上是胆大包天之辈,可是也是一个非常有行动力的人。

于是他们自己给了注释,并且请人帮忙出版。

不为别的,只为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家的学说。

或许这样做是真的有好处吧!不少人渐渐关注于诸子百家。

当诸子百家的人察觉到了这一点的时候,矛盾也开始了。

不为别的,只为那些学子们的注释,难道就是标准答案吗?

无数人不服气,给出了属于自己的注释。

一时间,各种各样的注释泛滥成灾。

老百姓们只觉得头晕乎乎的,完全不知道该买哪一本。

总觉得这也好,那也好,分不清对错。

由于注释的缘故,短短时间内,不少诸子百家内部开始争斗起来,真正诠释了什么叫做内斗。

比如说儒家,各种各样的流派数不胜数。

一个短短的句子,也能够相互斗的明火执仗。

比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短短的一句话,明面上就有六个观点。

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没必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

二:兴于诗,立于理,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翻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