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重话都不会跟他妹妹说。 就跟她刚嫁过来的时候一样,顾青山曾推心置腹跟她说,长嫂如母,他跟妹妹彩荷自幼没了亲娘。她这个做亲嫂子的,少不得要多担待一些。 可是顾青山就没想过,她在家也是娇养的被人迁就的闺女儿。 凭什么要她去迁就一个比她小不了几岁的人呢? 就因为嫁给了你顾青山?说句不客气的,你算哪根葱? 你跟你妹妹从小没了亲娘是我李氏造成的?你顾彩荷没了亲娘你了不起? 如果李氏生在顾玉珠那个年代,妥妥的就该对着顾青山呸一声,啊呸!渣男!滚! 只可惜李氏生在这个封建年代,心里虽然不平,虽然憋屈,可她终究是以夫为天的女子。 这会儿愣是点了点头,“你放心吧,她是你妹妹,自然也是我的妹妹。我不会与她计较。” 顾青山越发动容。 等顾青山一出去,李氏她娘杨氏过来了,她放下碗筷,又悄悄的看了一眼女婿,见他出去了,才折回来,又把门关好。 叹了一口气,“你呀!娘当初就说了,顾青山这小子看着人模人样的,可他家是后娘,你嫁过来少不得受委屈,偏你自己瞧上了。” 李氏抿唇不吭声。 “不过咱们都想错了。原本以为他那个后娘不好相处,娘就怕你受委屈,谁能知道,真正让你受委屈的反倒是你男人。” 一说到这个,杨氏的脸色就一阵难看。 她住在隔壁村。得亏了两个村子离得近。两个村子的居民祖祖辈辈下来,大多是沾亲带故的。 因为离得确实很近,又都很熟,所以这次严凤茹的乔迁宴甜水村那边基本上也都来了。 自然也包括李氏娘家,这会儿,家里的媳妇儿应该差不多都要出门了。 杨氏对严凤茹的感官十分复杂,原本以为女儿会在这个当后娘的女人手里吃亏,吃排头的。 却不想,当初女儿生大外孙的时候,那严氏虽然脸色不好,却给照顾的不错。 反倒是如今,严氏分家出去了,自己的女儿却险些因为那个亲小姑子送了性命。 作为李氏亲娘,杨氏的立场,那自然是对顾彩荷愤怒,连带着也迁怒顾青山。 觉得好好的一个男人拎不清。 “看看这说的什么话,还让你担待她?早知道这样,娘当初就该拼死反对你嫁过来。” “娘!” 李氏不满,“好好的说什么死啊?多不吉利!呸呸呸!” 杨氏白了她一眼,又说道:“不过我的儿啊,你做的对,虽然憋屈,可是没什么比把男人的心笼络过来更对的了!” “就是你得受些委屈。不过也就是明面上的委屈,真有什么,你就跟你男人说。” 李氏点头应是。 “还有长文那个孩子,我听说你那个小叔子如今在书院读书?为啥长文去私塾了?” 顾长文这个事情是因为顾青山外家的原因,可是对娘家,为了给丈夫留有颜面,李氏没有照实说。 只说那个私塾的先生不错,是个有本事的,对孩子也看重。因而在私塾也没什么不好。 不过不知道杨氏从哪儿打听到顾青柏的事情,继而有此一问。 “不是跟您说了吗,长文的那位先生人挺好的,所以就让他先在私塾念着,左右先生好,孩子又肯读书,在哪儿都一样。” 第74章 母女对话 “娘啊,您不是急着去和我爹他们汇合吗?我看时间也不早了,您快些去吧。” “反正青山在家,我这儿也没什么事儿。” 李氏琢磨着乡下妇人很少有坐月子的,但凡坐月子的无一不是嫁了疼媳妇的人家。 她生顾长文的时候,那月子确实做的好,因为严凤茹做的东西又好吃又有营养,李氏的身体恢复快,奶水也多。 顾长文小时候就被喂的奶胖奶胖的。李氏就明显觉得这一胎月子不如第一胎。 倒不是亲娘伺候的不好。杨氏作为亲娘,那自然是怎么为了闺女儿好就怎么做,可她毕竟要两头跑。 李氏心疼她娘,有时候就算又不方便的地方,也不会主动提出来。 不像第一胎。 现在想起来,严氏这个后婆婆还真是尽心尽力。 李氏为自己曾经觉得严氏心口不一而感到羞愧。 毕竟凡事都得要对比才能看的更加明白。 而这对严凤茹感激和愧疚,难免对顾彩荷有了更大的怨气。 当初顾青柏落水,顾玉珠从树上掉下来,李氏就怀疑顾彩荷。 奈何没有证据。 毕竟顾彩荷再蠢也知道不能明着做这些的事情。这两件事情又都是孩子们做的,没人觉得孩子会是有意的。 实际上,李氏就曾问过自己的儿子顾长文。自己养的儿子李氏最了解。顾长文的性子跟顾青山,亦或者她都不像。 李氏觉得自己也不傻,顾青山表面看着老实,可实际上也不憨,但顾长文性格就有些过分老实。 所以,他跟韩慧一起玩,基本上都是人韩慧小姑娘说了算。 因为这个事情,李氏就曾私底下跟儿子说过,说你是男子汉,要带着妹妹玩。 言下之意。你得占主导地位,不要一个丫头片子让你干嘛,你就干嘛,那也太傻了。 但是也不知道她傻儿子明不明白。 但根据顾长文说的,两件事情没有疑点。看着就像是一个意外。可是李氏总觉得,顾彩荷肯定跟韩慧那个小丫头说了什么话。 这一想就想远了…… 主要是她这个月子也坐了十几日了,不差几天,乡下有的是不坐月子的妇人。她都十几日了。不差这几日。 杨氏却不赞同。 “你个丫头,你是我生的,我能不知道你在想什么?” “得了,你们夫妻俩自己心里有数就行。娘就是觉得奇怪所以问问。” “你也别嫌娘话多。我这不也是关心我自己的外孙吗?” “你如今也不要想太多,月子月子,就是要坐满一个月时间,你的身子骨才能够完全恢复。” “左右也不差这几天了,你不要多想。家里那边你也别惦记。我乐意伺候自己闺女儿,谁能管我?” 这边说了,杨氏又问:“我听说,还是书院的先生多,要不……” 杨氏其实是听到一点风声才会故意这么问。 不过这个年头,出嫁的女儿跟亲娘的关系,有这个程度都算是格外亲厚了。 有些话确实是不方便说。如果觉得私塾不行,想送书院,这也是女儿女婿的事情。 杨氏心里清楚,这次女儿坐月子她过来伺候,主要是女儿那婆婆不是亲婆婆,又分了家不住在一起。 再把人严氏叫过来伺候她闺女坐月子就不合适。 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