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不可遏止地产生了各种猜想。 譬如穆越在媒体前的那段采访就是纪城暗示引导,又或者对方是想以穆越为跳板,攻击自己? 穆嵩的猜测有很多,但不管是哪一种,都绝对不会包含现在出现在他眼前的这一幕场景。 ……各种意义上的。 他顿了一下才迟疑地向穆越开口:“攒钱?” 穆越点头:“对啊!” 他道:“我在这里有很多事情干的,不用你操心!” 说这话的时候麻袋里的鸡又扑腾两下。 穆嵩近距离地注视穆越这一身老农打扮,虽然心里极为震惊,但眼角还是不住地抽搐起来:“……那你去做饭吧,我不操心。” 虽然刚刚拿出来的气势凶恶,但穆越听见穆嵩这么说的时候还是愣了一下,随即又恢复自己雄赳赳气昂昂的气势,提着菜篮和麻袋走了。 “这可是你说的噢。” 要不是意识还清醒地知道眼前这个人是自己权威至高无上的亲爸,他可能还得加一句“算你识相”。 等穆越拖着鸡离开后,穆嵩才面色复杂地看向纪城:“喻小哥今天,可真是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 纪城则是面色故作惊诧地道:“咦,您不是说要马上接穆越走吗?” 穆嵩:“……现在我好像懂为什么喻菁和梅有德那么恨你了。” 这阴阳怪气的本事,确实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纪城则再次笑眯眯地全盘收下:“过奖过奖。” “现在的话,我们可以好好谈事了吧?” …… 穆嵩父子间的症结既简单也不简单,概括来说,无非又是一个当父母的对孩子不够上心的故事——穆嵩平时事情忙,顾不上对穆越的教育,而作为父亲,他在家中扮演的也是一个权威者的角色,凡事他说了算,其他人基本只有听从的份。 穆越的成绩要好,毕竟是他的儿子怎么能丢脸? 穆越要继承他的艺术天分,就算小提琴拉得不错,但他们是绘画世家,在这方面的人脉更强。 穆越要懂得人情世故,因为他的画廊生意做得那么大,要是都不懂得如何与人周旋,将来怎么继承家业? 但穆越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前面那些事情他都管了那么多了,实在是付出不了更多的精力了啊! 事实上他们的问题大约一直在此,即便穆嵩从来没有对穆越吝惜过金钱,但对穆越来说他需要的并不是这个。 穆嵩从来意识不到这一点,穆越也一直催眠自己依赖父亲,所以纪城干脆就把这一切撕破给他们看。 穆越在内心里缺乏一种力量感,所以明明他喜欢音乐却将小提琴锁在地下室,明明他在绘画上毫无天赋却硬是要坚持,明明已经成年有了出去独立的能力,却非要将生活和情感都寄托在父亲身上。 而当穆越意识到“我也可以养活我自己”的时候,一切当然会变得不一样。 至于太子殿下为什么会突然这么好心开始充当父子感情调解员?那当然是他也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啊! ——事实上他想搞到手的,在穆嵩亲自出现在他面前的时候,就已经落定了。 ------------------------------ 穆越最后还是跟着穆嵩上了回帝都的飞机。 没办法,虽然他是有点那么不情不愿,但奈何纪城直接把他的行李打包扔了出来。这下要是再不会去,那就是真的无家可归了。 临别上飞机的时候穆越还在愤愤不平地表示“奸商”、“无耻”、“你就是为了用我把我爸钓出来的吧”等等等等。 而前来送机的纪城也十分惊讶地表示:“你看出来了啊?” 穆越:“……” 分别在即,总是嘲讽人也不对,于是纪城想了想,又真诚地拍了拍穆越的肩膀,嘱托:“回去以后记得洗心革面,好好做人。” “别忘了我已经把那一千块退给你爸了,到时候这个钱还是让你来还的。” 穆越:“…………” 旁边穆嵩则是道:“穆越的事,多谢喻小哥的帮忙了。” “不过喻氏集团势大,我也没兴趣得罪他们,”他语气淡淡一如既往,“我势单力薄,帮不了什么,你最好还是自求多福。” 纪城笑了笑:“您可是已经帮了天大的忙了。” 穆越表情茫然,显然不懂这俩人在打什么哑谜。 穆嵩却是挪开眼道:“虽然当时上采访是收了喻菁他们的好处,不过里面有些话确实是我的真实想法。” 那一起采访里,主持人曾问过穆嵩,如何看待“得抑郁症的都是好人”这之类的说法。 而穆嵩的回答也给当时那股讨伐心理疾病的风添了一大股劲儿:“无稽之言而已。” 现在他突然提这个,显然是有点和纪城划清界限的意思。 纪城却弯眼笑了笑:“巧了。” 他说:“其实我也这么觉得。” 作者有话说: 补完了! 对不起这几天实在太忙了QAQ,下一更应该在11号晚上!! - ? 151、精神病院扛把子(23) 一直以来纪城所做的事情都是很明显站在病人那一方的, 现在他说出这么一席话来,未免有些言不符实的意思。 不过穆嵩也不至于把这些在明面上点出来质疑,值机的时间马上要过了,他便没有再多说, 带着穆越一起进了安检通道。 至于纪城的这些话, 穆嵩只当成是这个年轻人随口说的客套东西而已。 听听就行,至于当真或者要揣测点什么的话, 那确实也没有必要。 然而很快穆嵩就知道纪城是什么意思了。 在先前那场反驳“精神疾病的患者是社会loser”的言论反扑中, 从头到尾都没有站出来公开发表什么的纪城, 在时隔将近半年以后, 终于又有了他的身影。 不过这次并不是他写了什么痛斥的文章或是接受了谁谁的采访节目,恰恰相反,是他在然英系的媒体上发表了一系列的人物纪实类的文章——以确诊有心理或者精神类疾病的患者为主角。 如果单看文章里记录的内容的话,这些主角们似乎就是一个个普通人:有在公司上班的白领,有努力读书的学生,或者也有自己开了个小餐馆, 每天熏燎在烟火气中小日子自给自足的。 当然其中也有过的稍微不那么如意的,譬如学历和技能不够, 找不到好的工作, 只能去干一些一般人不愿意去做的辛苦活来赚钱;又或者有在普世观念中也能称得上成功的:生活如意,收入丰厚,未来可期, 不管做什么在周围人眼里几乎都算是“榜样”的存在。 只是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