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4章兴义兵的仁义之师
秦军一连休整了七日,士卒们几乎都已经从前段时间的攻城带来的疲劳解脱了出来。
其实无论是主力还是偏师,一路上几乎都没有遇到多少像样的抵抗,不是望风而降,便是毫无抵抗之力。
秦军和韩军之间的实力差距已经不是称雄的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了,更像是一位春秋时期的霸主欺负一个不知名的小国。
韩国在姬无夜叛乱,白瑾、白亦非投秦之前,也许还有一战之力。
自韩国在蒙骜、王齮侍奉数代君王期间对韩国的连续征伐,将韩国诸多筑有冶炼工坊的城邑和诸多矿山全部收入囊中后,韩国称雄于诸侯的“武备”和“铁器”也没落了。
“天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这句话虽然有夸张的成分,却大致属实。
战国七雄,韩国虽然最为弱小,民贫国敝,还坐落在四战之地,但他们这么多年来依旧能顽强地生存在秦赵魏楚的夹缝中,所依靠的就是这强弓劲弩。
而韩国之所以拥有如此劲弩,则是因为韩国拥有战国时期最多的铁矿。
坐拥着大量的铁矿资源就代表着韩国拥有七国最多的战略物资储备,满足士兵装备需求的同时还可以着手研究如何锻造精良的装备,这也使得韩国出现了一大批工艺高超的金属冶炼基地。
而韩国最大的铁矿,便坐落于宜阳,被当年的秦武烈王亲自率军攻下,而作为整个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兵工厂棠谿剑坊,则是因为失去了大量的铁矿而不断减产。
但这些兵工厂不是被秦军所夺,便是逐渐没落,虽然保存着技术,但产量早已不复当初。
想要在这个时代行仁义之师,必然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
其中风险和利益上的差距,至少在伐韩一战中是显著的。
秦军为何能从昔日与别国无二的士卒成为后来的虎狼之师?
说到底就是为了谋生,拼一拼改变命运,为家里带来更多的赏赐、田地,拿命来搏一条出路。
“入于敌之境,则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于国邑之交,不虐五谷,不掘坟墓,不伐树木,不烧积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虏奉而题归之,以彰好恶,信与民期,以夺敌资。”
修成了郑国渠的秦国有着付出海量财帛和赏赐来换取虎狼之师兴义兵的资本,无非就是治粟内史那边需要加大对于军费的开支。
当然,这个想法是得到过嬴政的首肯的,军方那边倒也没有太大的意见,只是担心士卒能否接受。
杀得越多,各国之间的仇恨也越深。
但在治粟内史骂娘以后,军方这边就没意见了。
只有那些为了谋财而杀戮百姓的士卒,才会遭到严厉的处罚。虽然军中也有少许怨言,但秦军的军纪向来严明,这些有怨言的士卒最多也只是有些怨言罢了。
说到底,同样的赏赐,俘虏要比斩首更容易。
大部分求生的韩军士卒如果不是陷入了无法求生的绝境,并不会选择拼死一战。
太多的仇恨实在难以化解,再加上地方上的贵族、三老心怀不轨,配合各国王室后裔煽动人心,以及秦二世的胡作非为,最终导致这个庞大的大一统帝国分崩离析。
毕竟他们的祖辈、父辈,可能就是他们的丈夫或是儿子,就是死在与秦军的交战之中的。
这便是张机在寻得自身的“非攻”之道时所得到的感悟,他希望将秦军转变成对内征战时,不伤害百姓,不抢夺百姓资产的义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