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了一下坐姿,坐得端正起来。 见陶浩元有些不安,他淡淡地安抚对方:“不着急,你慢慢说来。” 陶浩元深吸了口气,调整了下气息后才接下去道:“那位大人的伤势太重,胸腹中了刀伤,饶是小的略通医理,也……无能为力。那位大人在临死前嘱托我,一定要将一封书信转交给他的同僚。” 见裴玉还在认真听自己的话,陶浩元继续道:“小的原本怕麻烦缠身,虽收下了书信,并不敢多管闲事。直到后来,小的躲在暗处才发现,追杀这位大人的人,竟然是官府的衙兵,还有……还有些府丁,却是草民认识的。” “哦?”裴玉不动声色地看着他,“是谁?” “那、那些府丁,是江南沈家的人。”陶浩元边说边偷偷斜觑着裴玉的表情。 裴玉挑眉:“沈家?是江南四大家的那个沈家?” 陶浩元立刻点点头。 江南多富商巨贾,然而其中最为有钱的还要属拥有皇商资格的沈、林、范、王四大家族。 这四大家族都是传承了百年之久的旧族,他们几乎掌控了整个江南的商业脉络。 沈家主要经营粮米漕运行业,麾下掌控着最大的几个漕帮,听说就连当地的知府行事都要看他们的脸色。 其余三家,也都在布料、钱庄、当铺和陶瓷茶叶各方面自成一体,却又相互紧密联系,形成一个密不可分的利益体。 如果说沈家的府丁联合当地的衙兵有胆子追杀一个锦衣卫密探,那么这件事就相当有趣了。 “那人交付给你的东西呢?”裴玉追问道。 陶浩元谨慎地看着裴玉:“还请大人恕罪,实际上,那件东西,草民早就送给大人了。” 裴玉看着他,很快便想到了:“你当初送入我府邸的那些重礼?” 陶浩元点点头,又有些不安地看着裴玉:“虽然草民当时并未被他们的人发现,但是不知他们从何处查到蛛丝马迹,竟然暗中派人搜查过草民的行李。只是他们不知道,草民出门在外时都会格外小心,打结行李的手法特殊,旁人根本不会注意到这个细节。所以一看那打结的手法不对,草民就知道自己自己的行李已经被人动过了。” “后来,草民怕夜长梦多,就去求见总教头陈大人,想要将书信递交给陈大人。只是陈大人不肯接见草民,草民无法,那日又从旁人口中得知裴大人您在锦衣卫中地位不凡,便借着送礼之机,将那份密信藏在里头的一尊金座玉观音像里。” 玉观音像? 裴玉回忆片刻,记起那份礼单里似乎的确有一尊通体莹润的金座玉观音像,因其体量可观,玉质细腻,他还颇有印象。 “草民原以为,大人得了那樽玉观音,只需稍加把玩,便可触动机关,拿到密信。”陶浩元说着,笑容也尴尬起来。 他没想到,自己拿出的最好的礼物送给裴玉,裴玉别说把玩了,只怕看都没有细看过,所以到现在也不知道那樽玉像里藏着密信。 只要裴玉上手一摸,就能掂量出那金底座的分量不对。 “虽然如此,你倒也聪明。”裴玉闻言,轻笑了一声。 那些衙兵和府丁虽然有胆子斩杀锦衣卫的密探,却绝无勇气来试探锦衣卫都指挥使的底线。 陶浩元这一招堪称漂亮,既转移了危险,又保全了密信。 裴玉循着陶浩元所说的位置,果然在玉观音的金座地下寻到了那封密信。 密信的蜡封完好无缺,锦衣卫密探的印信依旧完完整整地盖在封口的位置。 不过这也正常。 陶浩元打定主意要将密信递给锦衣卫,自然不会做出画蛇添足的举动来。 裴玉抽出密信,一目十行地看完了后,眉头紧紧地皱起。 站在对面的陶浩元觉察出他情绪不对,又不敢冒昧询问密信的内容,只能眼观鼻鼻观心地站在原地。 片刻后,裴玉才将那密信折好塞回信封中,又回头看着陶浩元:“你方才说,你是看到追杀的人是那沈家的府丁才决意冒险送信,可是有何缘故?” 陶浩元一咬牙,狠下心道:“去岁江南水患不断,粮食减产。今春以来粮价不断攀升,而沈家却联合其他各大米行囤积居奇,不许我们这样的散户低价折售米粮。如今江城附近水患最严重的地方已经几乎成了空城,百姓们都四散逃难去了……草民虽一介寒衣,却也知公道天理,实在是不忍目睹鱼米之乡变成荒野之地,这才冒死送信。” 裴玉闻言,眉头皱得更紧了:“既有灾民,为何京城不见?” 陶浩元苦笑:“大人以为,灾民能靠近京城百里之内么?千里之外的景象如何,宫中的圣人和朝中的大人们还不都是从知府上书的奏折中看见?若是……” 他闭上了嘴,沉默了。 裴玉把藏在金座里的锦衣卫密探腰牌也收起来。 上面篆刻的“玄十三”,代表着那个死去的密探的身份地位。 “待本官查明你所言属实,再做处理。”裴玉道。听到这话,陶浩元心中就有了底气了。 他在京中盘亘月余,对于裴玉的诸多事迹也听得烂熟于心。 有了裴玉的承诺,他的安全,也就有了保障。 第55章 兵不厌诈 锦衣卫之下,辖仪鸾司和镇抚司两司。 根据各自需要,两司又各自培养了不少密探和眼线。 仪鸾司的密探按照天、地、玄、黄分为四组,每组都有一百人,皆为拥有一技之长的专才。 前任锦衣卫总教头在收罗密探人才的时候就曾放话,凡有一技之长者,得入锦衣卫门,皆以优礼待之。 无论是从俸禄待遇还是日后升职的机遇来看,锦衣卫密探使都是一个颇为惹人艳羡的职务。 当然,高收益伴随的是高风险。 只有能顺利地从这个位置上退下来,才有资格去享受之后的荣华富贵。 为了确保密探和眼线的安全,整个锦衣卫机构之中,也只有寥寥几人有资格查看这些人的档案。 在提任为仪鸾司指挥使之前,裴玉也无法查阅相关档案。只是他恰好往前迈出一步,将将够得上查探这些密件的资格。 裴玉找到了仪鸾司密探名录,在厚厚的名录里翻出了“玄十三”的名字。 玄十三,原名杨青峰,父亲是偏远的康宁县县丞,他自幼拜在当地一位武者门下学艺,十九岁时经举荐参加锦衣卫校场比武,被选入三等锦衣卫。 后来因擅长易容变装,被纳入锦衣卫密探使,成为玄字第十三人。 只可惜他也没有熬到离开这个岗位,就抱憾而终。 裴玉缓缓地翻过一页一页书页,最后将目光定格在最后一页。 那上头,记载着玄十三生前接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