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什么样的人没有谁比她了解。 爱面子,重男轻女,又爱装好人。 表面上郑母骂郑晓雨时他都是装慈父,在中间劝。 其实谁不知道郑母之所以发火不都是郑副所长在背后撺掇。 当初大哥郑明义原本有个相恋好几年的恋人,郑副所长嫌人家姑娘家庭条件不好,背地里让郑母上姑娘家门冷嘲热讽了一顿。 姑娘气不过,跟郑明义分手后一个人去了外地打工。 在之后郑副所长看上了独生女吴会,几乎是逼着郑明义娶了吴会。 “你别看我哥一个大男人,也难逃爸妈的控制。” 不过好在错有错着,吴会这个嫂子心思门清,根本不受郑副所长夫妻摆布。 秦溪默默听着。 郑副所长是研究所里有名的大好人,要不是郑晓雨说,谁能想到竟然是这样一个道貌岸然的“伪君子” 难怪黎书青总说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热情。 “抱养孩子也是我爸的主意,你别看人没在,这里头的桩桩件件都有他。”郑晓雨冷笑,随即又想到什么,转过头看着秦溪:“你让黎主任防着点我爸,他那人肯定是有所图才会甘愿当好人。” 有些话郑晓雨能无所顾忌地说出来,有些话她是真张不开嘴。 难道此时真告诉秦溪,郑父曾经暗示她勾搭黎书青,要不是被大哥以道德败坏阻止,会发生什么还真说不准。 “好。”秦溪点头应着。 郑晓雨侧身躺着,静静看向一针一针打着毛线的秦溪。 动作笨拙而又缓慢,毛线针在手上好像特别笨重,食指绕毛线时会紧张地抿紧嘴唇。 “给孩子打的毛衣?” 听到这个问题,秦溪抬起眼皮,眼角眉梢都带上丝笑意,语气无奈:“我们家平平今年生日愿望是收到条妈妈织的围巾,快难死我了。” 就眼下这巴掌长点的不规则毛线块还是她忙活半个月才弄出来的。 低头一看自己的劳动成果,秦溪不由地叹了口气:“我这双手能杀猪,就是不能拿绣花针。” 郑晓雨笑。 “我教你吧。” 比起绣花针,她更愿意学习杀猪。 教秦溪怎么绕毛线能保持花纹大小差不多之后,又看她仔仔细细地打了一排。 “我哥说你厨艺很厉害,还开了好几家餐厅。” 手下的毛线终于变得乖顺了些,秦溪小心翼翼地继续保持,头都没抬随口回道:“小饭馆而已,勉强糊口。” “听说餐厅名字很特别,是有什么由来吗?” 郑明义所知道的也只是三瓜两枣,秦溪到底多有本事,了解得更是皮毛。 秦溪心思一动,停下动作,给郑晓雨讲起她从老电影前摆摊起的创业经历。 “因为第一个摊是报刊亭改的,所以后来就一直这么叫了。” 别说是郑晓雨听得坐了起来,就是隔壁床的产妇也早被秦溪所讲述的吸引了注意力。 什么抢摊,下毒,杀人犯。 秦溪讲的不仅是如何赚钱,其中还夹杂了好些惊心动魄。 “你不害怕吗!” 郑晓雨听得心潮澎湃,双眼慢慢汇聚了前所未有的光彩。 “我说咋报刊亭小吃店这么耳熟,寿北海鲜市场你也是股东吧?” 隔壁床产妇一骨碌地爬了起来,猛然探出半个身体凑到了秦溪面前。 陪床家属一脸惊恐,跳起来用力把产妇拉了回来,吓得说话都不利索了:“嫂子,嫂子,伤口……伤口裂了。” 秦溪也被吓了跳,转身起来把产妇按回病床。 早上还听查房医生说她生产时撕裂,得现在床上躺一天。 “秦老板,我就说咋这么眼熟。” 产妇激动地抓住秦溪手臂,满脸堆笑,力气惊人。 只是这么轻轻一按,就把秦溪按到了椅子上。 秦溪不解。 “老早我和我家那口子就想当面谢谢你,要不是你啊……我们家可就完了!” 也不怪产妇如此激动,秦溪是他们全家的贵人。 可以说,没有秦溪,就没有他们家如今的生活。 第122章 产妇姓包, 丈夫姓孙,两人都是开宁县人。 丈夫厂子整改后成为第一批下岗的工人,在亲戚介绍下去了寿北帮人冷库卸货。 后来寿北海鲜市场开业, 各个商家入驻后需要大批工人帮忙卸货装装货。 孙老哥也在其中一家海鲜店上班。 工作稳定之后, 就把妻儿一起接到了寿北团聚。 可谁知道好日子刚过上没几年, 儿子突然在上学途中出了车祸,当场死亡。 送孩子的孙老哥也因此断了只手。 包大姐说到这儿,秦溪终于知道他们是谁了。 “你是孙师傅的妻子?”秦溪惊喜不已。 孙师傅上班的海鲜店就是[四海海鲜店], 他出事时秦溪第一时间就让柳雪花去医院垫付了医疗费。 孙师傅出院后,秦溪三人又凑了两万块给人送上回海市的火车。 受伤的那只手虽说外观上没什么问题,可要想做重活儿是不可能了。 “就是因为有那两万块,成了我们两口子活下去的底气。” 两万块或许对秦溪他们来说只是聊表心意,对孙师傅和包大姐来说却是依仗。 有了那笔钱,孙师傅决定不再找班上,而是做起了小买卖。 有本钱, 又遇上改革开放的大浪潮, 短短两年两人就在开宁县买下房子,包大姐还又怀上了孩子。 “那都是孙师傅有本事,我就是做了应该做的事而已。”秦溪谦虚摆手。 “你的恩情我们记在心里, 其他都不用说。”包大姐摆手, 颇有些兴致勃勃:“你是不知道, 其实我家那口子一直惦记着跟你学厨艺呢。” 要不是手受伤以后无法拿重物, 孙师傅老早就想拜秦溪为师。 秦溪笑。 “就是我家这个姑娘,才生出来他就念叨着以后要是能有你一半本事就好了。” 伤痛总会过去,未来充满希望。 对包大姐夫妻来说, 眼下就是最幸福的时刻。 “我记得秦老板收了好几个徒弟吧?” 丈夫回家就经常说起秦溪的那几个徒弟,各个都已经独挡一面, 成为了餐厅的一把手。 “正式收的徒弟就两个。”秦溪随口道。 杨金花和杨芸,两人眼下都在报刊亭小吃店里掌勺。 至于刘代周那小子,比起成天闷在厨房里,还是需要脑子的大堂更适合他。 “就没想再收几个?”包大姐又问。 “收徒讲究个缘分,要是真那么简单,上大街吆喝两声就找到了。” “那倒也是!像我……就完全没有做饭的天赋。” 随着餐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