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没将人挪回去。 毕竟这二人也并非什么亲兄妹,男女有别,如此总归不大好。 但眼下不是说这个的时候,楚澜揭开幔帐,道:“阿锦的脸色瞧着倒是好多了。” 沈却没说话,只那么瞧着虞锦。 楚澜稍顿,道:“舅舅,元先生的医术毋庸置疑,阿锦分明无碍,可连元钰清也不知人为何昏迷不醒,你不觉得此事……有些蹊跷么?” 沈却眼眸微动,半响才抬眼看她。 “你想说什么。” 楚澜攥住拳头,心一横道:“会不会真是撞邪了?若是元钰清都没法子,咱们能不能、能不能请巫医过来瞧一瞧?” 说罢,楚澜便心惊胆颤地看着沈却。 若是平日她说这种话,定又是一顿责罚,她甚至能猜出小舅舅这张凉薄的嘴又要说出什么凉薄的话。 但意料之外,话音落地,沈却并未动怒。 神情是难得的平和。 楚澜才大着胆子继续道:“左右也不会更坏了,不如试上一试,舅舅说呢?” 沈却蹙眉,垂目看向虞锦,忽然想起一个人—— 和光。 那日在承天寺,和尚一脸高深莫测地与他道了一句话,他道:“将来若有一日,王爷遇了难事,不妨再寻贫僧一次。” 他素来不信此人的虚浮之词,但不知为什么,此时他竟想起和尚的疯言疯语。 简直是荒唐。 楚澜见他不言,催促道:“舅舅?” 沈却沉声:“你出去吧。” 楚澜咬唇,只好三步一回头地阖上屋门。 这夜,沈却屈于矮榻间,又做了连日以来同一个梦。 梦里依旧是一片空白,只那柔软活泼的声音折磨得他半夜惊醒,久不能寐。 天尚未亮透,沈却推门而出:“段荣。” 段荣立即出现,拱手道:“王爷有何吩咐?” “备马,去樊山。” ====== 承天寺香火鼎盛,上山上香之人络绎不绝,主殿人进人出,皆是一脸心诚的模样。 住持自是认得南祁王,颇为惊讶,毕竟这十余年,他见过南祁王统共不过两面,一回是出于孝心陪老太君上香,一回便是寻和光治病。 这回又是为了甚? “阿弥陀佛,王爷今日来此所为何事?” 沈却直言:“和光呢。” 这时,便有小沙弥从远处疾步走来,合手道:“大师昨夜窥得天象,早知王爷要来,在楼阁恭候多时了,请王爷随小僧来。” 闻言,沈却眯了眯眼,提步上前。 很快,小沙弥便将其引至后院楼阁,这座楼阁古朴典雅,但石阶前落叶满地,似是无人洒扫的模样。 和光立在楼宇前,笑得一脸慈悲,道:“贫僧等了王爷多年,终于是等得王爷亲自来寻。” 沈却几步走至他面前,垂目视之,那当权者的气息彰显无遗,他道:“倘若你故弄玄虚,明日这座寺庙便会化作废墟,你便是这废墟中的一捧泥。” 和光一笑,侧身让开,露出楼门道:“里头自有王爷所问之事,贫僧这回什么也不说,王爷自己瞧便是。” 四目相对,沈却移开视线,阔步入内。 此处是一座藏书阁,陈列着一座座落灰的书橱,那些书卷泛黄破旧,像是放了许多年一般。 陈旧的书案摆放着一本厚重的书册,沈却不过抬手碰了碰,便觉一股浓厚沉重的气息铺天盖地而来。 那是关于锦上公主和沈离征的一切。 32. 雍朝 沈将军的情史——锦上公主。…… 《惊雀》32 他定了定心神, 翻开书页,书中记: 九百四十三年前、只存在于野史中的雍朝,是当时疆域面积最大的王朝,盛极一时, 列国朝拜, 普天敬仰, 凡是所犯边境者皆铩羽而归, 渐渐无人敢再犯。 这都源于显德年间出现的一位将军。 此人姓沈, 名唤离征, 生于显德三十六年,死于显德六十八年。 那时天下动乱, 战事频频,边境百姓民不聊生, 雍朝皇帝一代又一代苦撑着支离破碎的江山。直至显德五十三年,延诚帝苦撑不下,颓靡在皇宫,等着边关传来战败的消息,做好将这百年基业拱手他人的准备。 漫长的三个月过去,却等来一位少年将军横空出世, 击退敌军,智夺失地。 此后他战无败绩,开疆拓土,名扬四海。 沈离征就像是雍朝的定海神针, 有他镇守边疆,再无人敢轻易进犯。 “沈离征……” 沈却捏住书页一角的手蓦地顿住,一股陌生又熟悉的怪异感油然而生,耳畔似又响起那几道娇俏的嗓音。 他喉结微滚, 一目十行地继续往下翻,在触及某个字眼时倏然一滞,心口顿疼。 古书记载中,除了沈离征那世人皆知的显赫战绩外,还有沈将军的情史——锦上公主。 据说,延诚帝励精图治,劳于政务,无心后宫,因而后宫嫔妃寥寥,子嗣稀少,且皆为皇子。直至显德四十一年,皇后有孕,钦天监夜观天象,窥得此胎为女,且乃福星祥瑞之兆。 十月之后,皇后临盆当夜,满庭花开,鸟惊齐鸣,连降了月余的大雪骤停,婴儿哭声嘹亮,呱呱坠地,稳婆一瞧,果然是个小公主。 是显德年间唯一的小公主。 延诚帝大喜,赐封号为“锦上”,于是锦上公主就降生了。 坊间传说,公主是天降神女,是雍朝的福星。 锦上公主长大后生得愈发美艳动人,细眉如柳,翘鼻樱唇,一双桃瓣似的美目波光潋滟,半媚半俏,所及之处花草树木皆失色。 她受众人追捧、爱护、庇佑,予给予求。 沈离征与锦上公主就相识在公主的及笄宴上。 读及此,沈却眼前忽然一片眩晕,那些小字似是从书中跃然而出,拼凑成一幅幅画面,他蓦然坠入其中—— **** 显德五十六年,十一月初九。 仲冬时节,连日的大雪压弯了枝桠,给皇宫的红墙青瓦都裹上了一层冷白,寒意涔涔,银装素裹。永和殿摆着三五个暖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