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教着自己的儿子来谋反。 【但是既然咱们是聊天,那发挥想象力也没什么的吧,假如说这个卢生就是针对的胡亥,而秦始皇其实也是怀疑胡亥的,不过他却没有放在眼里,不仅把自己看好的扶苏放到蒙恬身边去保护他,而且还攻打胡人混淆视听,目的就是为了看胡亥等人的表演,结果没想到,在阴沟里翻了船,被胡亥给搞死了。】 【以上这一段如果是真的,那就又是另一个可怕的故事了,但是几乎是没有可能的,其中不合理的地方太多,首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胡亥有那个脑子和魄力的话,秦朝也不至于落得那么个下场了。】 当真是阴沟里翻了船啊! 他若是早知道,赵高活得了几日? 他对待一个赵高需要等那么久吗? 思及此,嬴政抿紧了唇,也大概就是因为这样的想法,因为这般轻敌,所以才酿成了后来的结果吧。 【关于焚书的事情出现在一次聚会之上,在聚会上有个叫周青臣的人,这个人一般来说评价不太好,至少关于他的评价肯定是不如淳于越的,主要就是因为这次聚会,酒过三巡,有些人喝飘了,而有些人却还想着搞事情,这个周青臣就是其中一个。】 【但凡是人,哪有不喜欢听好话的?他就开始吹嘘秦始皇,说秦始皇的壮举,巡游立碑什么的可厉害了,然后又说秦始皇的分封制特别牛,他这样的行为在我们现在看来那就是拍马屁嘛。】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杜甫众人正得了唐玄宗的允许参加今日的宴会。 方才刚一入席就已经有人来拍他们的马屁了。 以往他们都是这拍马屁的人,如今换了身份竟半点没觉得畅快。 但幕中女子说得也对,人都是喜欢听好话的,可是他们知道,这群人对他们说的话,大多都不是出于真心。 不过是因为这巨幕的缘故罢了。 【其实很多人都不喜欢拍马屁的人,尤其是在这种在饭桌上拍领导马屁的人,但是一般人都不会去破坏这种看似和谐的氛围,可是这个淳于越偏不,他有自己的想法。】 【淳于越是谁呢?他是齐国的博士,后来在秦朝做仆射,正好和这个周青臣可能就是邻桌同事的关系,两个人啊是同一职位,这不就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了吗?不过是不是这么个关系咱们也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两人肯定不是什么好朋友,或者不是同道中人。】 【再说淳于越这个人,他是个很有学问的人,自以为自己懂得很多,历来我们是这样认为的。】 后世文人们都是知道这个故事的。 在他们大多数的人看来,淳于越那就是富有大义的大儒,岂是周青臣那等子油腔滑调的人可以相提并论的? 【听周青臣拍的马屁,淳于越立马上前说殷周时期的分封制“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那些人都把自己当成帝王的辅佐。这个话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的,但是说话的时机却有很大的问题,首先咱们站在秦始皇的角度来看哈,秦始皇本来被夸得飘飘然的,淳于越就突然泼下来一盆冷水,这就是永远得不到领导重用的那一类人,如果只是普通的不会说好听的那还不要紧,像魏征,说得有道理,正常点的帝王还是会听的。】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有点害怕魏征了。 这魏征到底是对自己说了什么,能让幕中女子但凡提到谏臣都要提到他。 可是他却很清楚,比以往更加清楚,他需要谏臣,所以他不能没有魏征,即便魏征可能会让他不喜。 【坏就坏在淳于越这话,至少在秦始皇的这儿不是什么有道理的话,当谏臣也是一门技术活,明明知道说了是完全没用的,为什么要说呢,不如留着命说一些更有用的,当然了咱们这种说法有点明哲保身的意思,这并不是一个真正忠直谏臣该做的事情,但是命都没了,谏个屁呢。】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先时幕中女子说杜甫的时候杜甫还没有察觉到自己的问题在何处。 现在看到淳于越他突然有些明白了。 他虽然做了谏臣,也想做一个像魏征那样的谏臣,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太宗皇帝。 作为谏臣,他们应该用更多的能让皇帝接受的方式提出自己的建议,在让皇帝接受的同时,为自己保留更多的提建议的机会。 如此简单的道理,他们竟是一根筋的都不知变通。 【也不是说就不让人说实话,主要在这儿,殷周已经灭亡,拿殷周做例子本就不算太好,本来周朝那最大的问题就是分封制,淳于越强调的应该是一开始周朝政治清明时候的事情,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话古往今来都是很有道理的,再者郡县制已经颁布,这时候无缘无故地让秦始皇收回成命这怎么可能呢?这不是做无用功吗?一言九鼎,那是许多帝王都强调的事情,很多时候他们就算知道自己错了都还不一定会收回成命,更何况现在形势大好。】 众人忍不住地点头。 这次似乎淳于越是真的有问题,即便他带着一腔热血是想要秦朝变得更好。 但是就是白费口舌。 有时候他们读书人就是如此,不知变通。 可是油腔滑调,阴险狡诈,还配当儒家学子吗? 许多读书人陷入了纠结之中。 【已成定局的事真的可以不用说,早干嘛去了,或者说早也劝谏了,嬴政不听,早他都不听,现在能听吗?做梦呢?】 【淳于越虽然脑子不转弯,但是我们一直说,他的话是有道理的,他说一旦出现谋反,那谁来救陛下呢?这话确实是,我们讲郡县制的时候讲过,这是郡县制不如分封制的地方。但是任何制度那都有局限性,在秦始皇的心中显然不在意,他自己手握重兵,需要谁来救自己?】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嬴政真的从来没想过有人能这么的了解自己。 若是有人这般洞察自己心里的想法借此来害自己,那自己还不一定躲得过去。 他相信自己手底下的人,但更多的时候他更信自己。 至少在这个时候,他不可能再行分封制,他不可能再让所谓的春秋战国的局面重现。 【可能这个时候嬴政的表情已经不是很好看了,但是淳于越的话却还没有停,他说,“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话乍一听也是没有问题的,不学古代而长久的,没有听说过,但是仔细一想,这话也能找出错来。】 【我们都说以史为鉴,要总结前人的经验,这个经验自然是成功的经验,可是我们也不能忽视那些前人失败的教训啊,为什么我们强调面对以前的东西,咱们要取其精华去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