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秦始皇说这样的话,他们也只是触动,甚至在心中与秦始皇发出了同样的感叹。 【然而这秦始皇对于韩非的欣赏却是害了韩非子,大概是李斯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他知道韩非的能力,所以陷害韩非,说韩非不可能真的降秦,秦始皇心痛,派人审他,谁知道直接被李斯给杀了,据《老子韩非列传》记载,“韩非欲自陈,不得见。”而秦始皇后来后悔已晚,“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秦始皇冷冷地瞥了李斯一眼,那眼神吓得其他人都打了个哆嗦。 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啊! 李斯终究是顶不住压力,扑通跪到在地,“陛下冤枉啊!” 然而这时候哪还有人相信他,幕中女子说的事情都太准了,哪怕有时候他们在心中指责幕中女子,却也不得不承认,很多事实幕中女子也都是没有胡说的。 但是嬴政却没有说话。 众人都猜到了,想必李斯也猜到了,所以这般跪下喊冤。 陛下不会轻易地处置他。 这些年,哪怕李斯是个恶人,可他这些年为秦国立下的功劳又有多少人能赶得上? 【假如这件事情是真的,从这个事情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秦始皇纵使权势滔天,运筹帷幄,很有头脑,但是对于欺上瞒下的事情他也没办法完全幸免,从古至今,冤假错案很多时候都是来自于帝王轻信他人之言,这种情况没有办法完全避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抵制一下的,那就是辛苦皇帝们自己见一见嫌疑人了。】 假如是什么意思? 意思这事情还有可能是假的吗? 众人看向李斯,难道他不是作伪? 其余朝代的人自然不似秦朝的人在思考李斯之事,他们想到了自己曾经经历过或是听说过的冤假错案。 会不会……那些案子会不会都要重审呢? 是不是要变天了? 【灭了韩国之后,大秦帝国的“魔爪”才终于又伸向了赵国,不过一年时间就拿下了邯郸,亲自去坑杀了当年欺负自己的人,虽然赵国的公子嘉逃走,赵国不算完全灭亡,但是也是基本解决了,不足为惧了。】 想起这事情,嬴政还是觉得很解气。 当年欺辱他,就早该想到要有这么一天。 【我们之前说过,赵国有一员猛将叫李牧,李牧可能并没有办法完全抵挡秦军的袭击,但是他却是赵国最后的防线,只要他在,秦国不可能那么快就拿下赵国。】 【秦国的大将王翦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他派人去禀告嬴政,直接打不行,得来点计谋快速拿下,什么计谋呢,反间计。秦国派人去邯郸买通了赵王宠臣郭开,这个郭开是谁呢?还记得我们曾经讲过的廉颇老矣的故事中那个被人买通的使者吗,买通使者的人正是这个郭开。】 又是宠臣。 看来帝王宠信一个臣子并不是什么好事。 多少帝王都是因为听信宠臣的言语而导致一些无法挽回的事情发生啊! 这才几句话的功夫,就死了两位名人了! 【郭开像是别国派到赵国的奸细,真的是唯利是图,收了好处他就开始散播谣言说李牧想造反,赵王听了也不好好查也不想想李牧这些年的功绩,直接派人取代李牧,结果李牧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赵王就派人暗中捕获李牧,把李牧杀了。】 【君王多疑,其实我们都能够理解,毕竟手握那么大的权利,但是这样对待一个大功臣实在是很过分,就算他怀疑,把人抓起来先多审查一下我们都能够接受。】 “这秦国也太奸诈了吧?”有些普通人并不懂这其中的弯弯绕绕,但是却开始可怜李牧了。 然而还有人记着不能因为势窘而溢价,忙道:“这有什么,兵不厌诈,没听过吗?” 是了,战场上还管什么诈不诈的,谁还不用个计谋了? 【不过呢,这也说明了一个问题,说明赵国帝王不行,国内政治也不行,又碰上个强劲的敌人,也该亡了。】 【反间计,是秦国常用的手段,在敌国内部用,在敌国联盟用,屡试不爽,其他国家有用计谋对付秦国吗,当然也有,这个时候就是考验谁的计谋更高,谁的武力值更强,事实证明,要想成功还是得实力强大。】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众诸侯国们竟在心中开始思考自己的国家是因为什么而亡的了。 总不该是赵国这情况。 听到最后才明白,是了,还是不够强啊! 【赵国算是差不多完了,剩了个已经翻不起大浪的公子嘉,他在逃走后还搞了点事情,那就是联合燕国,这可就直接把燕国推向了深渊。】 第205章 司马迁 【大家都很熟悉一个历史故事,那就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嬴驷找这个荆轲找了这么久, 原来不是刺杀他的。 如今秦国计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看来用不着自己这个后辈,他就能统一六国了。 这么厉害的后辈就留着让秦国发展壮大吧,如此一来秦便不会二世而亡了。 不过现在很重要的是,秦国得多加一条国训,重视教育。 【《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在《史记》和刘向编订的《战国策·燕策》中都是有记载的,而且内容大差不差的,只不过《史记》中更加细致一点, 最主要的是有司马迁的评价。】 【从内容上来看,两者肯定是有借用的,我个人认为还是司马迁原创,虽然说《战国策》中的文章创作年代更早,但是不代表后世不可以修改增删,而且刘向编订的《战国策》那就是比 《史记》更晚的。】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评价? 嬴政想知道这其中的评价是什么。 自己被刺杀也这么多次了,若是这评价中能让那些人看到自己的神勇不再敢前来就好了。 公元62年,永平五年。 班固还是有些不认可司马迁。 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他对于这些游侠、刺客的赞赏,这不是助长后来的人做那等子不法之事吗? 听幕中女子说,因为他这些对刺客游侠的看法让后世都对刺客游侠有所崇敬,这可真是影响太深了。 【另外这篇文章在《史记》中是出自司马迁的《刺客列传》 ,而《刺客列传》中讲了五个人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前后的连贯性也是比较大的。】 【具体来说讲的就是当初赵国的公子嘉从邯郸逃走后就和燕国搞到了一起,但是燕国的太子丹担心秦国攻打燕国,想着先下手为强,于是让荆轲刺秦,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