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是很在意的,送她过去时,自己也是心中难受,可是时间过去这么久了,自己也许久没去后宫,想想也好像就没什么了。 他原来也不是非要女人的。 【首先是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的文笔咱们是不能怀疑的,景物描写得十分生动形象,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遭人诟病的地方,除了他诗文中多失意颓丧,还有可能就是他太注重于文笔上的塑造,但是呈现出来的整体效果没有那么完美,当然了,这只是相对于比他更厉害的人物而言。在长安,回头远望那骊山上锦绣成堆,山顶的千扇山门依次打开。】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韩信如今已经和萧何握手言和了。 所有人都不明白韩信怎么就突然转了性子。 他们都在想,若是他们自己得知将来会被人陷害而死会如何做。 想来想去也总觉得不会像韩信一般就这样不在意了。 万一呢? 万一事情就是发生了呢? 他怎么就那么有自信? 然而韩信知道刘邦不会动自己了,萧何也知道。 陛下如今已经称帝了,他要考虑的事情会比以前多很多,不能再像从前那般肆无忌惮了。 不管是因为什么,只要韩信出了事,或许都会把罪名推到刘邦身上去。 尤其是近来韩信遇到的几次刺杀以及几次挑拨,他也明白了刘邦做这个皇帝其实也并不容易。 所以韩信从被迫接受到如今的真的接受,也不过短短这些时日,他与萧何也就自然而然地不提那些事情了。 如今再一说到这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两人都多少有些尴尬,只装没听到继续看着巨幕。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话我们讲苏轼的时候讲到过的,唐玄宗让人骑着驿马送荔枝回宫,就是咱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的从边关送急报回来的那个,人家八百里加急都是送情报,他倒好,送荔枝,真是不亏待了自己。】 虽然幕中女子曾经说过安史之乱的事情不能怪到杨贵妃的身上,但是仍旧有些人觉得杨玉环就是红颜祸水。 如果不是她把皇帝迷得五迷三道的,何至于就到了后面的地步呢? 或许是同为女子的缘故,所以幕中女子为着杨玉环说话罢了。 【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里跟之前我们提到的《阿房宫赋》一样,他都有同样的毛病,杜牧诗文中的褒贬太过于明显,角度有些片面,就拿这两句来说,这两句对我们这些人的影响是很大的,可能你还根本分不清唐玄宗和唐朝其他皇帝有什么区别的时候就听说过“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了,然后就会有人告诉你,唐朝有个皇帝为了讨妃子欢心,所以做了这样那样的不象话的事。】 【然而事实上,杨玉环真的就有那么大的脸吗?荔枝就只是为了讨好杨玉环吗?我看不见得,这首诗它就 让人先入为主地觉得安史之乱的错来自于杨玉环,这个问题我们也讨论过的,肯定不能说杨玉环无辜,但是全部把错归结到她的身上是不对的。】 如此一说似乎也是。 但能够产生共鸣的更多的还是女人。 男人们从来都不屑于听女人们的话,哪怕女人们说的都是对的。 可真要是出了什么事情, 他们又会说是女人们妖言惑众,甚至于把一切过错都推到女人的身上,这实在是有些不合理了。 【虽然说大家都知道这肯定是皇帝下的命令,但是很多人都认为杨玉环是红颜祸水,没有杨玉环,李隆基就不会这么荒唐,可是大家难道真不明白吗?没有杨玉环还有李玉环,张玉环,杨玉环只是在李隆基荒唐的火苗上添了一把柴罢了。】 没错。 男人荒唐,所以才会无法明辨是非。 哪怕杨玉环说的一切的话都是错误的、荒唐的,那也要李隆基肯听才行啊! 旁的男人尚且自负,更何况是天子。 把一切罪责都推到女子身上,真是可笑啊! 【来看第二首,“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新丰是地名,距离华清宫不远,新丰的树林间扬起黄沙,那是去往渔阳的探使回来了,其实这时候李隆基已经意识到安禄山的蠢蠢欲动了,他派人去查探,但是没想到人却被安禄山收买,这个时候咱们不能简单地说是李隆基被骗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蹙眉,这是什么意思? 什么叫不能简单地说他被骗了? 这个去查探的人是谁? 幕中女子似乎不会说的样子,若是他要派人去查探,他会派谁去呢? 李隆基现在越发多疑,连他自己都察觉到了,但是多疑总比被骗好。 【因为你看李林甫骗李隆基,玩弄朝野,后来杨国忠又谎报军情,这时候又来个渔阳探使,为什么一个个地都敢欺骗李隆基呢?那还不是看李隆基好骗,但是李隆基真的好骗吗?这不见得,他曾经也是一个很厉害的帝王,一个帝王励精图治获得了极高的成就之后,难免心就飘了,他觉得自己天下无敌,朝中的小打小闹他根本不放在眼里,于是乎小打小闹变成了灭国之祸。】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李世民沉着脸,大概明白了。 明白了为什么幕中女子说自己年轻的时候励精图治,老了也差点晚节不保。 就是因为在获得极高的成就后有些不可一世了。 他是走上了秦始皇的后尘。 只是因为自己不似秦皇暴虐,又有许多忠臣相护,儿子也不似胡亥那边昏庸,所以唐朝的结局才不至于像秦朝一样。 所以一点小打小闹或许真算不了什么? 但是小打小闹发展之后呢? 许许多多的小打小闹加在一处呢? 实在让人难以不多想。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李隆基还和杨玉环在骊山上沉溺歌舞,安禄山已经带兵突破了中原。】 【这里用的“舞破”其实是很精准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刚才讲过的内因与外因,其实整个安史之乱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唐朝廷内部,如果李隆基能够清醒一点,事情就不会发展成最后那样,而且他的清醒还不能只是幡然醒悟,得是早早地清醒。】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隆基明白,安禄山是他一手扶持起来的。 他实在也很难把事情怪到别人的身上去。 这次他清醒得够早,谁也别想再把他当傻子耍。 【李隆基为什么会去试探安禄山,那个时候可能全天下的人都知道安禄山要谋反了,但是一直在李隆基耳朵边上念叨的是太子和杨国忠,这两个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