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需要去体会,尤其是这种带禅意的玄而又玄没有实体的感觉。】 【总的来说,就是这个王维的作品处于一个过渡期,他还在学习前人,但是已经有了自己的那种超尘脱俗的一面。】 【别说,这王维还真难解释,既然难解释,咱们就不解释了,大家意会,继续看他的经历,接下来的五年时间,王维都在济州任上,在济州的五年,他跟僧侣多有来往,而且还游览境内各地,又拜访当地官员,这些依旧是积累的过程,都是他的作品素材,他也在这儿留下了一些作品。】 说到不解释了,众人这才去又想王维那句子。 对于许多人来说,似乎确实挺难理解的。 他们读的书少,听着幕中女子的解释便觉似乎很有道理。 但是那些真正研究学问的人却不同意了,他们时常的乐趣都是与他人争论诗文中不确定的部分。 虽然偶尔闹得不愉快,但确确实实会让他们对于诗文的理解更加深刻。 所以当学子们看着自己的先生们又争论起来时,是又想听先生的,是又想听巨幕的,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 【直到公元726年,开元十四年,王维才得以回京,这个时候他二十六岁。】 【其实说实话,放眼一个人的一生,有多少个五年,在二十岁到三十岁之间是发展事业的黄金时期,这个时候的人不管是在精神上还是身体上都更适合在外闯荡,而且内心也可以很纯粹,尤其是在古代。】 【但是那样大好的年华,王维却在那样的地方蹉跎了五年,我想这对他的影响应该还是很大的,因为他这个人并不像我们所熟知的《山居秋暝》、《积雨辋川庄作》那些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么与世无争,那只是他的一部分,尤其是从前面的《过始皇墓》、《洛阳女儿行》、《李陵咏》这些作品中我们就能看得出来,少年志向他有。】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王维心中一紧,有种自己的秘密被人发现之感。 但是他……如今的他就是不在意啊。 或许年少时志向也是真的有过,可都说了是年少时了。 志向的实现实在太难了。 【他在后面还写过《少年行》“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谁知道不去边关守卫国土的苦?就算是战死那也能留下侠骨之香。】 【他的少年行这一组诗其实是有些浪漫主义,而且也很豪放的,如果我不说,可能放在这儿没几个人知道这是王维的作品,为什么呢?因为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写得太好了,我们一想起他那就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要不就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曹植读了这诗句几遍,乍然想起自己的“捐躯赴国难”之句。 少年意气或许很多人都有,然而挫折也是每人都有,真正能顺利实现理想的少之又少。 所以为着过去惆怅无甚意思,还是将来更为重要。 【所以我们可以给一个人贴标签,但是要记得这个标签是这个人,这个人却不止这一个标签。】 【由此,我们也知道了王维他也是有报效国家的志向的,这样一来也就更能体会他在初入仕途就遭受挫折的感受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许多人还很羡慕王维呢。 其实为朝廷做事,像他这般顺的,少了。 大家都觉得幕中女子说起他是悲情文人是因为他后面的事情。 如今却也有些明白王维,也有些明白幕中女子因何说他了。 【然而,像王维这样的挫折放眼整个古代根本算不了什么,放到我们现在其实也就是一个下基层锻炼几年的经历,但是不管在古代现代那都是打击,毕竟谁不想开局顺利、平步青云呢,所以这对于磨炼年轻人的心性来说是一个不错的经历,或许对于王维来说也是如此。】 【不过往往年轻时候的人都不太能够看得开,包括我自己,有时候碰到点事便觉得一生无望了,但是过一段时间后,当我们再回头去看时,就会觉得不过如此。】 【所以,向前看吧!】 唐,元和年间。 李贺已经在外游历了一段时日了。 虽说辛苦了些,但看着大好河山,心中确实畅快不少,进而过去那些不快在他自己的努力下也都差不多抛在脑后了。 幕中女子说得对,该向前看。 【这个事情过后王维就有点看淡了的感觉,开始了他的半官半隐的岁月。】 第178章 王维 【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王维二十七岁,在淇上这个地方做官,第二年便弃官隐居于淇上,这个时候很难说他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名声,还是真的想隐居,不过在这两个时间点的中间王维留下了《偶然作六首》,这里大概能够看出他的一些想法,我们一起来看看。】 这个时候的他肯定不是想真的隐居吧? 许多人都在心里想,毕竟他可是个状元,而且多年轻啊! 既然是有终南快捷方式这种方法,不用也说不过去,而且事实不就说明了确实有用吗? 瞧他如今,名声多大啊。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王维仔细地想了想自己当时的感受,那个时候,有那么一瞬之间,他也是真的想要隐居的。 但是那时不觉得,现在想起来,或许那时候的自己确实也在心中渴望着因为隐居能得到旁人的青睐,能让自己有不一样的机会。 如果没有那样的想法的话,自己现在恐怕也早已经不在朝堂了。 【其一,“楚国有狂夫,茫然无心想。”楚狂,名陆通,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隐士,因为不满意楚昭王的招揽,所以故作狂放,孔子到楚国来,这个陆通就迎着他的车架,“接舆”其实是这个意思,并不是他的名字,说是他的名字的是误传,然而他劝孔子不要入仕。】 【李白也曾写过“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这样的话,表达的是对自己仕途不顺的不满,这里的王维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 李白和杜甫对视一眼,杜甫笑了笑,轻咳一声道:“这样的诗句,还得是李白才能写得出来。” 然而李白还没说话,倒是一旁的老柳应和,“那可不,那可是诗仙!狂!带劲儿!来,让我们为诗仙干一杯!” 他这般热情,若是往常李白早已亮明身份与之称兄道弟了。 但是如今他要是亮明身份,只怕这老柳就没这般自在了。 【“散发不冠带,行歌南陌上。”衣冠不整在南方的道路上边走边高歌,“孔丘与之言,仁义莫能奖。”孔子跟他说话,但孔子的仁义也没能勉励他。“未尝肯问天,何事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