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举措确实是他看到目前最欣赏的。 若朝堂上都是书呆子那怎么行? 这法子好。 【他还希望能慢慢转变科举为从学校直接向朝廷疏送人才,也就是慢慢废除科举考试,这显然不太行,考试是最公平的,尤其是那样大型的考试。】 唐,元和年间。 取消科举考试? 众人吓了一大跳,这个王安石,怎会有如此想法? 虽说这些年科举怪相频出,但是科举确实依旧是最公平的,若是不用科举,那收受贿赂之类的事怕是更多。 【这些就是王安石变法的大体的内容,因为我个人并非政治出身,所以这些都是我个人的比较表面的理解,总的来说,王安石变法其实是站在国家的角度实行的一场以经济为中心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宋朝改变了积贫积弱的现状,但是却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但我个人觉得王安石扛下压力主持变法还是很伟大的,改革者都是走在前面为我们披荆斩棘的人。】 这一章有点复杂,写得有点晕,来晚了,希望我没有写错~ 第170章 王安石 【此次变法从一开始就遭到了许多反对派的激烈抗议,最初的时候因为变法进行得应该还算顺利,而且王安石得到了国家最高权力者的支持,所以也还是坚持了下来,可是随着时间一长,那些变法措施中的各种弊端浮现出来,反对派的声音更大,有反对派自然也有支持派,双方在朝堂上开始了激烈的斗争。】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这个也是赵祯现在最担心的问题。 就是现在,有着幕中女子的变相的支持,朝堂上仍旧日日争吵,可想而知在没有巨幕的情况下,那些措施的实施该有多么困难。 想到这里他有些为神宗担心,也难怪他坚持不下来了。 他想如果是自己,或许也没办法周全。 这换谁来,能解决这个麻烦呢? 赵祯突然意识到现在的问题居然不是变法,因为在知道北宋不久将会灭亡之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应该改革,只是他们各自坚持的法子不同罢了。 现在是要寻一个折中的法子让他们都能同意。 可是这中庸之道哪里是那么好实施的? 【在这些反对派中,虽然有我们先时说过的真的为了搜刮民脂民膏的那一群人,但是在这一群人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真的为百姓考虑的,比如说苏轼,苏轼认为强行干预市场是不对的,市场就应该让其顺利发展,结果证明他的说法也有一些道理。】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这道理很简单啊。 朝廷干预了,意味着原本简单的二者的利益分配有了第三者的介入。 二者分配尚且乱七八糟,这有了第三者的介入那还不更乱吗? 若是能保证大部分的官员都不谋求私利那还好说。 但即便如此,苏轼也觉得王安石的很多法子是有些欠妥的。 【然而在变法之前,北宋不就是一种放任自由、缺乏监管的经济模式吗?这样的话只能导致贫富差距的加大,所以其实这两种模式都有各自的长处与弊端。】 苏轼不置可否。 所以……他想,所以这两者之间最好是没有人的介入,但是却也可以进行监管。 只要朝廷不介入,只当一个监管者,那事情就会简单许多了,公事公办的也一定更多。 然而还没等苏轼高兴多久,他就突然意识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公事公办哪里是那么简单的? 若是这监管的人监守自盗,那可怎么办呢? 难道又找监管者来监管这些监管者吗? 苏轼一顿,“又有何不妥呢?” 如今的台谏不就是监管者吗? 虽也有徇私枉法者,但总好过不监管。 “父亲说什么?”一直跟在苏轼身边的苏过疑惑地问,却只是见苏轼轻轻摇头。 【其实苏轼也是明白的,这只是他反对王安石的某些措施的说辞,但是他认为可以用常平法收购米粮,在粮食便宜的时候买入,价格涨起来就放出,他的这做法跟市易法有很多的共同之处,其本质都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 幕中女子不是第一次提到这个说法,倒是很贴切。 苏轼本来就不是完全反对王安石的,如若不然,他如今也不会在此处了。 他都这把年纪了,他也不懂,为何这个世界就一定要是非黑即白的。 希望经此巨幕,众人皆能懂此理吧。 【苏轼与王安石的不同在哪儿呢?苏轼始终是以民本思想为主,而我们可以看得出来王安石虽然也关注民生,但是他现阶段的目标是实现富国强兵,或许在他的意识中,国家富强了百姓的日子就会过得好点。】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难道不是吗? 若是无国何以有家? 但听女子之意,自己不够关注百姓。 就那变法结果来看似乎确实如此,可是他却还是觉得应该自上而下地变,国库都空了,还拿什么去接济百姓? 不过,他想,或许他也可以在充盈国库的同时救助百姓。 然而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得让他们自己行动起来。 【从这个方面来说,他们两人的最终目标是一样的,但事实上并不能实现殊途同归,我非常主观地觉得苏轼的做法会更具有持续性一点,有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只要百姓苦的这个症结没有解开,百姓的日子都没办法好起来,社会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稳定。】 此话一出,毁誉参半。 大多数百姓自然觉得有道理,也不管他们的日子是不是可以好起来,只觉得苏轼就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 当真以为他们傻吗? 朝廷还不是靠着他们的粮食过活,没有他们哪有那些人的好日子? 而且没有天下的如此多的百姓,哪有大宋? 偏偏有些人就不懂此理。 【但是我们站在当时王安石的角度来看,王安石一行其实也没有什么错,他跟当时施行均输平准的汉武帝是一样的,他们追求的是迅速解决财政问题,因为当时的北宋国家财政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公元前113年,元鼎四年。 刘彻一再被戳痛处,心中多有不满。 可是他就算不想承认也得承认,大汉很强,却也有些财政上的困难。 然而军费支出那是必须要有的,否则,落得像宋朝那样的下场如何了得? 【苏轼曾就赋税提出自己的看法。第一个减免赋税,在当时那个情况下很难实现,因为本来没钱,再一减,这个吏部就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