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34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341(1 / 1)

1042年,庆历二年。 赵祯一下子顿住,他喜欢年轻妃子,那是没错,可他从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她们早早地入宫,宫里能给他们更好的生活,而且有太医调养身子,怎么也不会比在宫外差了啊。 至于不成熟……他看他的那些个妃子个个玲珑剔透,也不至于不成熟。 这幕中女子,不会是胡说的吧。 近亲结婚,他都是没太明白是何意。 【当然了,宋仁宗自己的身体应该也有原因,准确的来说是跟他们整个赵家都有关系,我们稍微了解一下就知道宋朝皇室的子嗣其实都不怎么样,之所以咱们没有太关注是因为大多还是因为他们妃子多生得多,总有那么几个健康长大的。】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如今确实也算高寿,他自己也清楚。 但是与他这般高寿的人也不是没有。 再说前朝,幕中女子时常提及的李杜二人同样是高寿。 可再一想大宋皇室,这……倒是件不好的事情。 哪怕只是随意想想法子,他竟也是脑中一片空白。 【这皇帝无子那还了得?朝中大臣们比他还着急,也不管宋仁宗失去了儿子伤心难过,纷纷上书让他过继宗室子弟。】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以往他们就比较着急,如今一听说是宋朝皇室的血脉不行,他们个个心中便更急了。 这可如何是好,定是会遭有心之人惦记上的啊。 这些个忧国忧民的大臣都在想,明日上朝一定要再奏请官家过继子嗣。 自然什么都比不过大宋的社稷稳定重要。 【他过继的就是后来的宋英宗,当时他的名字叫赵宗实,其实早在宋仁宗生儿子之前赵宗实就被养在宫里过,但是后来宋仁宗一连几个孩子,大家都看到了希望又把赵宗实给送了回去,而值得一提的是,赵宗实的爸爸赵允让也曾经是皇帝备胎,后来就是因为有了宋仁宗才又被送出了宫。】 赵祯恍然大悟,原来是他。 想必赵曙是自己的赐名了。 他倒是个有福气的,可他用的是本属于自己孩子的福气,一想到这个赵祯心中就不舒服。 若是他稍微有点不好的地方就断了他这条路。 【眼看着梅开二度,宋仁宗一家跟耍着人玩似的,大家都觉得赵宗实肯定心中不满而且说不定赵祯的儿子都是他害死的,咱们还是那句话万事皆有可能,但是我个人觉得是不大可能,像赵祯一直没有儿子,好不容易有了,他难道会不好好地看着?包括后宫怀孕的妃子,那不得当国宝对待?】 听到这可能,赵祯心中大震,这倒是他从来没有想过的。 赵宗实有这么大的胆子? 然而转念他也觉得不可能,虽说大宋边疆不定,但他这皇宫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别的他不敢说,有皇后在,他对后宫的安稳还是敢肯定的。 所以方才在听说可能是妃子乱事他才会如此激动,现在想来,都不可能,后宫的妃子不可能,赵宗实也不可能让人在后宫作乱。 只是想起他的最兴来。 最兴来历来身子不好,难道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离自己而去吗? 【如果只是死了一个,那是赵宗实干的还有点可能性,说明这个人有谋划而且狠毒,但是一连几个,连公主都个个活不长,这怪到赵宗实的身上,那就不大合理了。】 本来还有些怀疑赵宗实的人这下也没什么疑虑了。 在后宫戕害皇家子嗣,本就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更何况是针对那么多的皇子和公主。 为了不露出马脚,但凡是个正常的人也会尽量少动手,断然不可能对公主动手。 但是,还有一种可能,说不定这就是赵宗实转移他们注意的一个手段呢? 反其道而行之,洗脱自己的嫌疑。 若真是如此,大宋有这样的人当皇帝,怕是兴盛之日不久矣。 【公元1062年,嘉佑七年,在司马光、包拯、韩琦等大臣的极力劝说下,赵祯立赵宗实为皇子,赐名曙。】 【眼看着朝堂局势变化,作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王安石的眼光是敏锐的,所以他在这时候出仕是很有可能的。】 赵祯皱了皱眉,这个王安石倒是个知道审时度势的人。 难道自己不答应他的改革,这新帝就敢答应? 怕不是那么简单的吧。 【第二年,赵祯重病而后驾崩,举国悲痛,就连偏远地区和辽国的人都为他悲伤,所以说其实他软弱那是他的性格,跟他儿时母后代理国事分不开,整体来说,他还是个不错的皇帝的。】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对此苏轼也是承认的,大概没有什么人比帝王更希望整个国家更好。 尤其是那般仁德的仁宗。 或许谈为君之道是他太过逾矩。 但仁宗确实有些软弱,然而人无完人,自己做不到完美,怎能要求他人尽善尽美。 现在想来,能得如此一个帝王,已经是大宋之幸了。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许多老臣也想起了官家小时候的事情。 拿回权力也不容易。 看来日后还是要尽量避免出现垂帘听政的情况。 那样或许对国事更好,但却万万不能作为长久之计。 那是会影响帝王的。 【赵祯离世,赵曙即位,可能王安石是以为他的未来来了,但却又一次令他失望了,当时有一个规定,说是舍人院不能申请删改诏书中的文字,我不是很明白这个规矩的意思,就是不太明白为什么有这规定,这个舍人院就是专门为皇帝起草诏书的地方,我猜测可能是说定了之后不能申请更改,类似于盖棺定论的意思吧。】 赵祯就知道。 像王安石这般的改革,若是没有巨幕的出现,他也是不敢答应的。 这王安石不管碰上哪个帝王只怕都要失望。 不过他倒是想知道那后面的宋神宗是怎么回事,王安石变法又是为什么能开始的? 这诏令之事不改他也觉得没什么问题啊。 朝令夕改,那岂不失了威信? 【这儿大家可以下来查一下,在宋代,诏书的出台程序往往是皇帝口述,中书舍人起草,中书舍人内部审核,然后传到门下省审核,再给门下省宰相审核,最后给尚书省执行,实在不行了还有台谏弹劾,这么多道工序,是种种制衡,但是其中可运作的空间也很多。】 嗯? 赵祯心中一凛,如此工序,还有运作空间。 是他以为的那个运作空间吗? 他们是怎么敢的? 这也不怪他惊奇,因为这其中若真有徇私枉法之人,那涉及的可不就只是一两个人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