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现在被压制着,一生的劲儿没处使。 他的很多观点都很有想法,但是却都是很难实施的,一提出来总会遭到许多人的反对。 在他看来,要变就得大刀阔斧,瞻前顾后根本不可能成功。 然而幕中女子说过,他是失败了的,反对他的人也是抓住了这一点不肯接受他的一些提议,让资历尚浅的未来宰相王安石很无奈。 原以为就算幕中女子说到他也该是许久之后了,没想到竟来得这么快。 王安石心中紧张起来。 如此一来,众人应该都能了解到他的想法,而且也能知道失败的原因和后果。 如果事实证明是真不行,不能为百姓造福,那王安石也不会非要坚持。 他出仕为官又不只是为了变法,若能有更好的办法,那就再好不过了。 除了他,其他人也有些惊讶,但如今他们一处做事的也是认同王安石的能力的,也是希望这次能让大宋繁荣起来,故而想法大多也与王安石差不多。 【纵观王安石的一生,他若是不坚持变法,以他的才能或许能走到一个更高的位置上,获得无尽的名利,但如果那样,王安石便也就不是王安石了。】 众人无不赞同。 王安石这小子,实在是太犟了! 但事实上,有时候还真需要他这性子,要不然很多事都没法开始。 【王安石这一生做过的最具有影响力的事情便是领导熙宁变法,他实施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但是这每一条都是在旧贵族的雷点上蹦迪,他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富国强兵,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许多弊端,成为北宋后期党派之争爆发的导火索。】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也忍不住叹息。 这些真是说到点子上了。 没人觉得王安石的那些法子不能富国强兵,但是他动了许多人的好处,那些人如何能善罢罢休? 他因着官家庇护,可以不管不顾,旁人拿他或许也没法子。 可那些人就能听之任之了吗? 他们的气还不是撒在了百姓的身上,而他们在这处丢失的还不是换一处又捞回来。 真正要做的话,就得徐徐图之。 苏轼脑子里浮现幕中女子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他觉得那话真乃是至理名言。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变,百姓依旧苦。 【许多人都反对王安石变法,我们熟知的砸缸的司马光,才华横溢的苏轼、苏辙兄弟,被誉为“女中尧舜”的高太后。】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砸缸? 司马光一时间没反应过来。 但他很快没去纠结此事,因为现在有更重要的事情。 即便远在家乡,他也听说王安石近来受皇帝重用,他反对王安石变法,等他服丧结束,回到朝堂那会是什么样的一副光景? 朝堂上还能容得下他吗? 不过现在来说,显然苏轼的影响力更大,连苏轼都反对,自己反对似乎也没太大的问题。 说是这样说,他心中还是在想法子能尽量让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 最好的方法大概就是能够提出比王安石的办法更好的办法。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武则天挑眉,这个高太后先时是有提到过的。 女中尧舜,极高的称赞了。 这次想来是会好好说说。 她或许也能从中学习一些。 不过幕中女子说王安石,想来是会站在王安石的那边,说不定是要反对这高太后的,于自己这样的身份不是太好的事。 但如今除了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她也没有任何法子。 有件事她却是很清楚的,她这个不被认同的女帝,比大唐绝大多数的皇帝做得好。 有些人仅凭着一个男儿之身就来诋毁她? 也就这点能耐了。 【然而王安石最大的政敌司马光却这样评价他,“人言安石奸邪,则毁之太过。”②与王安石互怼多时的苏轼更是在《次荆公韵四绝》中写到“从公已觉十年迟”这样的诗句。】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最大的政敌? 听到这样的形容,众人都有些惊讶。 先时虽然也提过,却没这般说。 如此,他们倒是要阻止司马光了。 如今众人都倡导变法,虽说王安石总惹得他们不高兴,也不是个让人省心的,但到底是个为百姓谋利的。 反对他,那就是反对了巨幕,反对了官家的意思。 这朝堂上是容不下他的。 不过他对王安石的评价又让众人收回了方才的心思 ,还是且先看看吧。 若是非要选,他们是还是会站在王安石这边的。 此乃大势所趋。 【他几次拜相,作为历史上有名的政治人物,却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王安石一生信奉儒学,在《孟子》中写到“何妨举世嫌迂阔,故有斯人慰寂寥。”哪怕所有的人都不认同他,只要孟子的精神不会变,他便不会觉得寂寥,他又吸取法家中富国强兵的思想,在《商鞅》中表示自己对商鞅的推崇,“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这正是嬴政如今想要的。 当然,不是王安石的失败。 他要做的是看看王安石是如何将儒家和法家的思想融合在一处进行变法,然后再看他们是为何失败的。 他嬴政要做,自然不能失败! 【然而,王安石身处的时代注定了他就如那孤勇者,没有人能从始至终地支持他的变法,他渴望如那伊尹、吕尚“兴王只在谈笑中”,却最终也只能是黯然罢相。】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众人都愣住了。 注定,什么叫注定? 还好不是说的注定失败。 那是不是说只要有人能从始至终地支持他的变法,那他的变法就能成功呢? “兴亡只在谈笑中”,这是王安石的口气,众人都有些哭笑不得,却又在心中暗自赞赏王安石的魄力。 这小子,如果能更稳重些就好了。 【他是一个激进的改革者,却也是一个从容的文学家,他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每年过年都能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而在课堂上,“春风又绿江南岸”能从小学讲到大学,面对重重困难时,他告诉自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欧阳修是他的引路恩师,曾巩是他的至交好友,他与苏轼相爱相杀,亦敌亦友,他是绝世勇者,他是墙角寒梅,他就是王安石。】 墙角寒梅。 王安石怔愣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