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而两边观点不同时,他多数时候都冲着王安石去了。 可王安石却不管不顾,也没说敬着他是个前辈,有什么说什么,终究是年轻。 搞得他常常惹一身的气。 罢了,这观点不同,该辨还得辨,都是为了百姓,谁还能让了谁去?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闲适? 李白挑挑眉。 这是他了。 【那么白居易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呢?你们可以根据他的经历来猜测一下,其实啊,古人的很多诗句都可以用他的经历来进行解释,而不是非要对他的诗句有一个子丑寅卯的解释,为什么咱们考试的时候参考答案常会有“言之有理即可”呢?】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众人有些疑惑,诗句还可以用经历来进行解释? 不用知道其中意象含义就行了? 唐,元和年间。 “这子丑寅卯四地支,与我这诗有何干系?”白居易自己也迷惑。 他不知元稹就更不知了,元稹摇头道:“听起来倒与天干地支无甚干系。” 但这言之有理之句先时倒是听幕中女子提到过的。 如此说来,倒隐隐能猜出点她的意思来,却也猜不真切。 【我们知道白居易就是一个为百姓着想、为天下着想的人,然而却因为受人诽谤被贬多年,所以这时候他的情绪是向下沉的,而我们了解了他的重要的诗比如《长恨歌》、《琵琶行》基本的一个点那就是对现实的不满,那他不满的是什么呢?无非就是官场腐败、百姓痛苦和他自己的失意。】 情绪下沉。 从一开始在说屈原时幕中女子画了一个弯弯曲曲的情绪图后,便有许多人对此产生兴趣,也常这样来看待他人的诗句,这对他们研究古诗文是很有帮助的。 但她许久未曾提过,有些人也渐渐忘了,这时候再提起来便对白居易诗句的认识瞬间深了些。 确实,白居易写了那么多的诗,就他们所知道的,十首有八首都是对现实的不满。 意思是说,看到白居易的诗都可以先往这方面想想? 【关于这一点每个诗人的经历不同,会有所不同,但我们只要了解了一个诗人的代表作品,就能知道他的思想倾向,再碰到他的我们不熟悉的作品,我们就循着这个方向去理解,那问题就不会太大,因为人的心境是持久的,除非遇到像靖康之难后,李清照南渡那样的大事,文人的心境在大方向上一般是不会有太大变化,而像她那样的作者,就必须分清作品的时期,不知道时期的就只能自己去分辨诗词中的情感倾向了。】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还是头一次听到这样的理解诗词的法子。 但虽说不曾听闻,他们却也不是没这么做过。 无名氏的诗词总是比知道作者的诗词更难理解,不也正是这个道理吗? 像李煜后期的词,总不能是单纯地伤春悲秋,伤悲总有来处,来自南唐也。 【带着这样的一个方法,我们且盲猜白居易的这首《题岳阳楼》有对现实的不满。】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诗人独自登上高楼倚靠着栏杆看岳阳城下漫漫江水,看这两句,但凡多读两首诗就能看得出来白居易的情绪是向下的是低落的,我们落到细节找出“独”字,这里就不用去想白行简去哪儿了,反正他就是一个人,一个人怎么呢?孤独,孤独了就会胡思乱想,想的是什么呢,是对现实的不满,什么样的现实,朝廷的腐败,民生的凋敝,自己的失意,你就这么理解,老师怎么也得给你分了,哪怕你的答案跟标准答案不一样。若你觉得不够,可以把水漫漫展开说说啊,无边无际的江水,让他想起自己这几年的漂泊时光,再想到朝廷的腐败,民生的凋敝,自己的失意,妥了。】 唐,元和年间。 “好像……好像也有点道理啊。”白居易有些惊讶。 他也说不清楚惊讶的是什么。 大抵是明明知道幕中女子是有点胡说八道,强词夺理的,但是怎么他就能觉得有道理呢? 虽然白居易还未写下那诗句,但显然此中就有那样的情绪。 心境。 此中真理也。 元稹大概是除了白居易以外最了解他的人了,听他这般说,元稹笑道:“这女子确实不凡。”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春天,草木生长,绿色与洞庭湖水相接,而夕阳落下的远方,仿佛就是都城长安,这两句写得很美,但我们了解了白居易的思想倾向后也没有办法对这两句赋予一个很欢快的解释,再者夕阳和白居易已经离开的都城长安也是可以说明白居易的低落的心情的。】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也为幕中女子提出来的这观点感到震惊。 但是她的那方法肯定是有局限性的。 人们每在一个地方说的每一句话都不可能是相同的含义。 她不能拿几个词就概括了一个人的一生吧。 像此句,幕中女子的解释就不够准确。 然而,幕中的话还没有说完。 【在这里或许白居易还想到了一个典故,那就是出自《世说新语》的“日近长安远”,在晋明帝小的时候,晋元帝带着他玩,有人从长安来,这里的长安指的应该代指的是国都,而西晋的国都是洛阳,所以这里应该是指的洛阳,晋元帝问了洛阳的消息后竟哭了,晋明帝就好奇问他为什么哭,晋元帝便将东渡的事情告诉了晋明帝,后来又问“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晋明帝说太阳远,有人从长安来,没听说有人从太阳来的,小孩儿的脑子转得快,爸爸就很高兴,第二天群臣宴会,他就想显摆一下,又问晋明帝长安和太阳哪个远,谁知小孩却说长安更远。晋元帝没想到他还改答案,心中惊讶问其故,小孩说:“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抬头就看见了太阳,却望不见故都长安,后来人们就用“日近长安远”表示功业难成,向往帝都而不至的心情,很多文人都有相关的诗句,比如辛弃疾的“莫贪风月卧江湖,道日近长安路远。”再比如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都有类似的含义。】 晋明帝晋元帝的,把许多对历史不太了解的人都给绕晕了。 但是西晋东渡建立东晋的事情众人还是知道的。 那这晋元帝哭,就是在思念故都了。 再配上后面的解释,众人也就明白“日近长安远”所表达的意思,进而清楚了白居易的这两句诗。 不是简单的不高兴,还带着点功业难成的心酸。 若是不知道这典故,那确实就很难解释出这点来。 怪不得白居易的诗中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