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却少之又少呢? 除此之外,让人思考更多的是幕中女子说的细致地观察生活以及深刻地认识社会。 一直以来,大家认为花间词描写细腻,因为写那些诗的诗人总能写出很详细的场景,只是他们将视线大多放在了闺房之乐上。 若他们走到外面去看看,估摸着会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 而他们的词也会走到一个更高的高度。 以往他们会觉得白居易的诗太俗,如今却也读出点不一样的味道来。 他写的不就是众人生活的这人世间吗? 大家的生活似乎也没有那么俗。 【因为诗歌太多,我们就看其中一首《买花》吧,名字听起来比较浪漫,毕竟谁不爱花呢?】 【然而有时候恶魔都是带着天使的脸庞出现的,“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白居易的诗基本上都很好理解,到晚春了,长安城还是很热闹到处是车马,这么一看,唐朝似乎又恢复了往日的繁华。】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幕中女子总是时不时地放出一些场景,时刻牵动着李隆基的心。 其实,他如今的自信心大为受挫,就是因为幕中女子说长安先后六次被攻破,他越想越觉得这似乎是因他而起。 那事情现在没有发生,他就有些看不明白了。 他不明白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这固若金汤的长安城,这繁华的长安城,再破败能破败到哪儿去? 可即便他有再多的怀疑,这些他是总不能去试的。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到了牡丹花开的时节了,大家相约一起去买花,“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牡丹的价格贵贱不一,还是要看数目,“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有红的有素的,“上张幄幕庇,旁织巴篱护。”上面有棚子遮蔽,应该是遮阳光的吧。旁边还有篱笆护着,可谓是真正的娇生惯养啊,“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又是浇水又是施肥,虽然是移栽到这儿来的,但是那色彩依旧鲜艳。】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大家都喜欢这牡丹其实已经有点俗了,但是人们还是对此执迷不悔,为什么呢?许是因为美吧。然而这前面的一大堆内容,讲牡丹都是在铺垫,让人充分地了解这里的牡丹是怎么样的,它们有多好。】 刚刚才开始对自己想法开始有所怀疑的众人这时候又动摇了。 再看白居易的诗,那还是俗啊。 虽说是将这牡丹的生长、环境之类的都写了,可正是都写了才叫人不知他在写什么呢。 看起来总不像诗,像他们平日里说的话。 “若是这都算是,那是不是屎尿屁随便写写都能成诗了?”有那想法奇特的人说道。 “怎能如此说呢?这怎能与牡丹相比?” 话虽如此,但这话那是话糙理不糙,他写得都如此俗,让许多人都觉得甚至配不上牡丹。 【然而,其重点却是在后面几句,“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有一个农民伯伯啊偶然来到了这卖花之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他低头长叹,但是这叹息却没人知道,“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他叹的什么呢?叹的是就这一丛深色牡丹的价格,那就赶上十户中等人家的税收了啊!】 【这是什么概念呢,这样的一个对比带给我的震撼完全不亚于我看到刘姥姥去贾府打秋风时得到的丫鬟做衣裳的银子够刘姥姥家过一年时的震惊!】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感叹,“此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意乎?” 有钱人家过着穷人难以想象的日子,穷人也同样不懂高门大户的日子。 最可怕的是,不论是有钱人还是穷人,大多数的人竟都以为这样的日子是理所当然的。 他们不知道这刘姥姥是谁,但幕中女子提到的很多人他们都不知道,想来都是后世之人吧。 杜甫、李白二人虽说出身不差,但是走南闯北见过太多,也开始能够了解这样的生活了。 这大概也是他们能写出那么多别人认为好的作品的缘故吧,即便他们的表现方式不同。 唐,乾隆年间。 众人大为震惊。 这不是曹雪芹那《风月宝鉴》中的内容吗? 幕中女子竟连其中这等细节都记得如此清楚,看来是很喜欢这书啊! 【《秦中吟》都是通过某一事件来揭露社会现实的,其中突出的是尖锐的社会矛盾,尤其是古今难题贫富差距,我们现在还知道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虽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大家都在共同努力,然而古代的森严制度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些富人不仅权势滔天,还要压榨贫穷百姓,许多人诸如白居易、杜甫都意识到了这些不合理的社会现状,企图有一些突破。】 共同富裕。 他们听到了什么? 后世竟能做到这样吗? 【可是突破哪里是那么容易的呢?自然是有很多人成为他的阻力,他在《与元九书》中提到,“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由此来看,他对自己的定位还是很明确的,但就是不畏权贵,能拿“我”咋地?】 唐,元和年间。 看到女子那高傲的表情,白居易和元稹先是一愣,随即都笑了起来。 这女子,表现得还真有那么几分神似。 他们曾经就是如此想的。 可是经过后来的一些事情,他们不得不承认他们身上的那股子锐气都已经被消磨了。 【白居易还曾经在《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这样评价自己的作品,“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他说他的《长恨歌》有文采风情,《秦中吟十首》接近雅正之声,这么说好像也没什么问题。】 那自然是没什么问题的。 《长恨歌》的风情那是幕中女子也承认了的,甚至评价更高。 而雅正之声都是些怨刺之作,他的《秦中吟》不也正是吗? 即便白居易现在写那样的作品写得不多了,可这不影响他依旧觉得那作品是他的得意之作。 【后来的评论者常把他的作品和杜甫的作品相提并论,两个现实主义大家,就其内容而言,其实两人的作品确实相差不大,都是讲述社会现实,甚至白居易的诗的影响力是更大的,因为它通俗易懂也有其艺术性,那为什么杜甫的诗被称之为诗史,而白居易的诗没有呢?】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这问题连李杜二人都答不上来。 他们也想知道这后世是如何评判的,又是如何把什么诗仙之类的称号安在他们身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