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26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262(1 / 1)

淄王之不犯错之决心。 临淄城内外百姓对临淄王赞不绝口,毕竟安史之乱还未发生,可是他们得到的钱财却是实打实的。 而且在巨幕出现之前,他们在此处也未曾觉得临淄王嚣张跋扈,搜刮民脂民膏。 日后的临淄王,或许是一时胡涂吧,现如今既已知错,肯定不会再犯。 大部分人是这样的想法,可却还有那铤而走险的。 临淄王是谁啊,那是未来的天子。 面对未来圣人,此时不巴结,何时才巴结? 故而即便临淄王府闭门,前来递拜帖的人还是络绎不绝,但王府将这些拜帖一一拒了,如此再拒了他家大人那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于是大人派他回长安禀报此事。 原以为圣人会发怒,可听完此事圣人却只是但笑不语。 好不容易鼓起勇气,打算自请退下,谁知巨幕一现,只得待在此处不敢打扰了圣人。 圣人一笑,他心中便紧一分,只盼着这幕中女子别再说什么唐朝的不是让圣人发怒了。 【回到故乡之后,司空图就彻底隐居了,后来唐昭宗即位,召他入朝,他不肯,在隐居之地修了一个休休亭,还为之写了一首《题休休亭》写“休休休,莫莫莫”表示自己只想隐居,不想入仕的心情。】 东晋。 陶渊明明白这司空图的想法。 不是没有担当,不是不想做事,而是这个世界已经让人看不到希望了。 与其痛苦流连,不如将那痛苦消散在这山林之间。 他不知道的是,他的消失在外面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许多人来拜访他,开始寻找他消失的蛛丝马迹,有人猜测是进了山,可来找的人却无一例外都没能成功。 但却总有人乐此不疲。 【辛弃疾的意思是说与其像殷浩那样书空“咄咄怪事”抱怨,不如像司空图隐居山林,一草一木都能让人感觉风流潇洒,“一丘一壑也风流。”】 【“不知筋力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辛弃疾感叹,也不知这病一场自己的精力衰弱多少,只觉得最近连上楼都觉惫懒。】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微微怔愣,他怎么觉得这不像是自己写的词句呢? 他真的有那么想隐居吗? 不多时他便反应过来,这只怕是自我宽慰之语吧。 那时的他或许除了隐居没有别的路,那他除了说隐居的好还能说什么呢? 【这首词就仿佛是历经社会毒打后的作品,事实也算如此吧,尤其是下阙,词人运用殷浩和司空图的典故,看起来挺洒脱,说抱怨不如隐居,但实际上呢,如同陶渊明,如同王维,他们的心中都有放不下的挂碍,所以整首词都因此显得沉郁。】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王维的内心被人如此剖析,他不是不能接受。 但宣扬出去,委实让他失了脸面。 他爱隐居,那是众人都知道的事,可如今,大家都知道他并非安心隐居,那他的隐居岂不成了笑话? 看着手中辞呈,王维心中想法越发坚定。 虽然现在或许正是做事的好时机,圣人也在预防过错。 可朝堂上必定会有一场自己也无法解决的血雨腥风,所以此时或许也是隐居的最好时候。 若是日后朝堂上真正需要他了,他再东山再起不迟。 【我们也说过辛弃疾很擅长用典故,这首词中更能体现出来,另外辛弃疾还有一首很著名的典故运用得很好的词,《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辛弃疾在序中说,“夜读《李广传》,不能寐”。】 【李广的事迹也是古人们常用的典故,为何辛弃疾的这一首可以成为其中名篇,我们来看看。】 第130章 辛弃疾(加更)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李广此人有勇却少谋,若说起来还是不如卫青和霍去病,为何后世还常提起他呢? 人都是一样的,总是会把注意力放在跟自己关系更加密切的事情上,刘彻亦是如此。 他想,会不会是因为他那假降成真的孙子李陵?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刘彻面无表情,心中已经想好绝对不会让那事情发生。 如今李陵年纪尚轻,一切都还来得及。 【看这首词咱们先了解一下李广的生平事迹,说起李广,大家很多时候都是觉得惋惜,在王勃的《滕王阁序》中就有这么一句话,叫“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在李广那个年代,靠着军功获得爵位是许多武将向往之事,对于李广来说亦是如此,他征战一生,还被称为飞将军,但却一生未能封侯,这让许多壮志未酬的后世文人从中找到了共鸣。】 冯唐,刘彻也知道啊。 当时他广纳人才,有许多人向他举荐了冯唐,可那时的冯唐已经是耄耋之年,如何能用? 而李广未能封侯,那不是军功不足吗? 边关将士的功绩那是众人有目共睹的,若他真功绩卓绝,自己还能不与他奖赏不成? 这些后世之人,怎会与他产生共鸣? 刘彻心中疑惑不解。 【李广是在汉文帝时期开始崭露头角的,而后在汉武帝时期任骁骑将军,因为骁勇善战令匈奴畏惧被称之为“飞将军”,然而就在霍去病封狼居胥出现漠南无王庭局面的漠北之战中李广迷路愤而自刎。而他的儿子李敢好不容易因为战功被封为了关内侯,却以为自己父亲的死是卫青故意而为,便打伤了卫青,卫青本不欲追究却被当时嫉恶如仇的霍去病射杀,而他的孙子李陵的事情我们是讲过的,直接被灭族。】 刘彻拧眉,他早已料到幕中女子可能会谈及此事。 当时他对外宣称李敢是被鹿撞死,这事情算是他对不住李广父子。 这个霍去病,真是冲动啊。 然而,这样的事情对于刘彻来说,处理起来不要太简单。 自己认个遭受蒙蔽之过,再找个替罪羊便成了。 只是对外好做,自己的内心却有些煎熬,只能待那李陵好些,不至于寒了朝臣之心。 希望幕中女子莫要再提及此事了吧。 蓦地,刘彻叹息一声。 有一事,他始终还是担心,李陵知道自己会做那些事,他还能全心全意地为自己为大汉做事吗? 自己能信他吗? 【也许正是因为这些悲剧事迹,所以让李广事迹常为人叹息,早在《史记》之中,司马迁就用一个成语评价了李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李广这个人生性耿直,不善言辞,但是死后举国上下无不悲痛,后来人们用这个典故表示为人真诚,自然会感召人心。】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也跟着幕中女子的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