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259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259(1 / 1)

自己说的“年来不为众人所容”出自《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正是这一年写的。】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抿唇,其实并不止这几年。 他也是近来才想明白,早在他南下他就已经成为某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即便那时的他还未触及到他们任何的利益。 而之后,自己做事也不顾他们,被他们针对那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有了这个猜测,就很好理解他接下来的话,“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你们别太得意忘形了,难道不知道吗,那杨玉环、赵飞燕的下场都不怎么样。杨玉环和赵飞燕我们都知道,她们都是曾经十分得意最后死于非命,但凡她们学会低调做人恐怕也不会那般凄惨,当然了,这只是一个理想化的猜测。】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骊山上,正在打坐的杨玉环身子一僵。 这些天她已经尽量不再去想那些事情。 她在心中自嘲,三郎不是要她修道吗?那她就潜心修道,不问世事。 好些日子都做得很好。 然而此刻突然被提及,她却终于还是绷不住了,心中生出悔意。 先时她在宫中……她以为她的行为绝对算不上祸国殃民,但性子自然不如刚进宫时那般拘谨,她甚至也能想象日后的自己会往怎样的方向走,恃宠而骄,谁能轻易躲过呢? 早在那人纵容她的时候她以为自己算不上他的全部至少也有一席之地,没想到自己竟会被如此轻易地丢弃。 【此处除了辛弃疾对于个人仕途不顺上面的抱怨,还有就是对于国家兴亡的担忧,这担忧从他举的例子就能看得出来,前面我们都讲过的,唐玄宗李隆基是让唐朝由盛转衰,而汉成帝刘骜则是让西汉迅速衰败直至灭亡,他们两人的失败肯定不能完全怪在杨玉环和赵飞燕的身上,其中错综复杂的原因有很多,但不可否认的是杨玉环和赵飞燕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让女子介入朝政就是错误的,刘彻想,他一定要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 他会这样想并非因为自己忘了自己是如何走到今天的位置的。 相反正是因为他清楚女子的作用,他才不能轻易让女子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这首词中也不是为了表达对于杨玉环和赵飞燕的谴责,之所以写两个女子,是在与前面的阿娇和娥眉妒相对应。】 【咏史几句后,在结尾,辛弃疾忽然又转回到以景物描写,“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闲下来真是让人苦闷,这我们应该能理解,有时候太闲了,是喜欢胡思乱想,他说,别去倚栏远望,在那烟柳处,正有一轮夕阳,观之令人断肠。景随情动,不管你是欣喜还是忧愁,夕阳就在那里,但心情不同时看到的景却仿佛不同了,这里或许用惠能大师的那句话来表达比较好,“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王维静静看着巨幕。 很多时候,许多事情还是要用佛语来解释。 【看辛弃疾这一段时间的作品就能知道他大概怀着什么样的心情了,然而正如辛弃疾所猜想的那样,他确实惹人妒而不为众人所容,到了1181年,淳熙八年的时候,他就因为先时在湖北安抚使上下达的“得贼辄杀,不复穷究。”的命令被人以“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的罪名被弹劾,而后即遭罢官。】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辛弃疾明白,就算没有此事也还会有其他的事情。 他总归是被那群人不喜。 可是他又做不到去奉承讨好他们或者对不法罪行袖手旁观。 有时候他就在想,会不会隐居对他来说才是最好的。 仁者心动。 那他不看到那些令他烦忧之事便也就不会心动了吧? 【罢官之后,辛弃疾就住在了他自己设计的带湖庄园里,一时闲居一时爽,一直闲居就一直爽,在辛弃疾此后的人生里,他多数时间都在闲居。】 辛弃疾痛心疾首。 他何时爽了? 第128章 辛弃疾 【从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到公元1192年绍熙三年,辛弃疾闲居带湖,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此处度过,在这十来年的时间里,辛弃疾也留下了不少的作品。】 【这些作品中有许多都是跟乡村生活相关的,看到那样的词句时,你会觉得辛弃疾好像真的在开心地隐居,其中我们熟悉的《清平乐·村居》就是这样的作品,这与他先前的词风大不相同。】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开心地隐居?多么讽刺啊! 虽然这正是辛弃疾拼命想做的,可是怎么可能呢? 他如何能在还有许多百姓正在 受苦受难的时候开心避世呢? 可以被迫隐居,可以强迫自己不去做事,却没办法管住自己的心。 他的心连同表情一起慢慢地沉下去,他要在此处待十年,意思往后的十年他都无法再有任何作为了。 只这么一想,辛弃疾便觉悲从中来。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但看此句就已经能想象整首词的清新之感,这种感觉就像什么呢,清新得像小学课本上的插画,矮小的茅屋建于溪边,溪旁草丛青青,就像图片中这样。】 幕中女子说完巨幕上出现了一张有些许鲜艳的图画,看起来有点奇怪,让许多擅画之人眉头没由地蹙了起来。 他们从未见过这样的话。 不如他们渲染之作,但却不算难看,不过确实看着觉得清新。 某处,一中年人抱着自家娃娃看着巨幕,他摇了摇头并不喜这画,可谁知刚想到这里,怀中的小孩儿却指着巨幕咯咯笑了起来。 中年人微怔,也跟着哈哈笑了。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半醉半醒间,吴语逗趣的声音听起来十分欢乐,抬眼望去,也不知是谁家翁媪,吴音指的是吴地的口音,但是跟我们现在说的上海、江苏一带的吴语又有所不同,他指的是今天的江西上饶,春秋时期吴国的口音。】 【两句就将乡村那种质朴的场景给描写了出来,这里的人不像朝堂中的那些人心中充满了尔虞我诈,也不用很卷,大家都很闲,所以才能听到吴音相媚好。像我们现在也是这样,小区楼底下讲八卦下象棋的大部分都是老头老太太,哪有在外面打工的年轻人?】 辛弃疾不懂卷是何意,但幕中女子所说的大致意思他是明白了。 说得确实没有错,虽然这诗是他之后才写的,但是他明白,如果不是他被罢官无事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