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从中感受到什么情绪,若非要从中找出点什么情绪来,估计也只有郁孤二字了,但是这只是这个台的名字,出自《舆地纪胜》“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是描写周遭环境的。】 许多北宋人民如今就心中悲痛,根本不需要此词给他们什么情绪。 而且起兴之句,写什么都是正常的。 可众人还是痛心,怎么单单一句清江水就给人肝肠寸断之感? 【然而他接着写“中间多少行人泪”,这里的行人泪很有可能直接指的就是隆佑太后那事情,当初隆佑太后到此处时,金人追得及,随行兵众、沿路百姓,皆苦不堪言。】 【所以此处的行人泪,不单单是指的那隆佑太后,还有同时期经过那处的人,甚至是活在那个时期的人,当然也包括正站在此处的强烈地渴望着收复山河的辛弃疾。】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只可惜他生君未生,否则如辛弃疾这般有志之士岳飞定要将他拉拢到自己的岳家军。 好在如今虽没有辛弃疾,但多得是如同辛弃疾那般有着赤诚之心的人。 他们不断努力,总归能早日让后世之人过上安生日子。 那辛弃疾本该凭着自己的才能驰骋官场的,如今这般,委实埋没了他的才华。 看着他那样优秀的青年蹉跎,岳飞心中斗志更盛! 他势要取金主首级,为大宋洗脱屈辱,迎回二圣,为二圣报仇,为在战争中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百姓报仇! 【他们为何落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他们抬头仰望,望向曾经的都城,然而却只看到座座青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青山能遮住长安却遮不住东流水,能遮住他们的视线却遮不住他们翻山越岭的心。】 听到此句,众人忍不住地齐齐望向汴京城的方向。 好个“青山遮不住”! 他们的心其实根本无需翻山越岭,他们的心从未离开过那片土地。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夕阳西下,正感伤着,深山中传来鹧鸪的声音。鹧鸪是一种啼叫凄苦的鸟,一般出现在古诗文中都是代表离愁、哀思等,像李白《越中览古》中的“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就是感叹世事无常的诗句。鹧鸪跟杜鹃可算得上是难兄难弟了。】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辛弃疾这词句算是渐入佳境了,怎么看都算是优秀之作。 而他此中表达的情感,饱经岁月的李白、杜甫也都是明白的。 离愁哀思似乎是他们为文者逃不开的主题,但写着如此平淡的诗句,却又表达着如此沉痛的感情,辛弃疾有才也。 【整首词都仿佛被一种沉闷的氛围笼罩着,那就是词人的苦闷心情的体现,他看山看水都是悲愁,正如明代沈际飞所评价的“无数山水,无数悲愤。”辛弃疾借用山水之景将意在言外这个词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不管是哪一位文人,只要我们将他的经历以及心路历程差不多搞清楚,大概就能知道他大多数的作品中所传达出来的感情了,了解了其中表达的感情也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文人。】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齐国,孟子其实也已经看透了如今的局势。 诸国联盟岌岌可危,君主做不到以民为本,那失败是迟早的事情。 他无论如何游说如今也起不到作用了。 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想法,而且君主有时候也身不由己只能被推着走。 近来大王已经不怎么召见他,忙着对外之事。 孟子无奈,却也只能以自己的方式,渴望从尧舜之道中找出些解决如今困境的办法。 “颂其诗,读其书,知其人,论其世,可以矣。”① 孟子喃喃几句,觉得此观点十分正确。 【我们接着看辛弃疾有没有破局的机会,从公元1177年到公元1181年,不过短短四年的时间,直到辛弃疾担任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辛弃疾就被调任了八次之多。】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竟有如此之多吗? 辛弃疾都有些诧异,他只知这些年自己一直被频繁调动,却也未曾数过。 他每每到达一个地方刚想努力为百姓做点什么,方一动作就立马被调任,或许如今才是他们最想要的。 闲居山间,与世无争。 若是天下安宁,有多少人又不想如此呢? 【因为辛弃疾每到一处地方便不管不顾地开始整顿,一路下来得罪了不少的人,此间辛弃疾也意识到自己的仕途恐怕不会顺利,他在《淳熙己亥论盗贼札子》中写道“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就可以看出他的处境,于是在他担任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时他便开始筹备修建园林式庄园,也就是后来的带湖庄园,辛弃疾说:“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遂将庄园取名稼轩,自己也自称稼轩居士。】 东晋。 一路看下来,陶渊明不禁感叹自己选择的这条路实在正确。 生逢盛世很难,逢乱世遇贤主更难。 所以才会有如此多的人想同自己一般走这样的路。 他们都没有错,若他们不隐居,便总有人与他们为恶。 力量微小,不足以改变时局,与其勾心斗角,争夺不休,不如顺其自然看其如何发展。 【这里说到园林式庄园,什么是园林式庄园呢?在宋朝,中国古典园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繁盛的阶段,那时候人们兴修别业,也就是咱们现在所说的别墅,其中唐代王维所建辋川别业就是其中的代表。而中国古典园林讲究的是什么呢?我们先时提到过一句话,叫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句话出自明代造园家计成编着的《园冶》,这就是中国古代造园的最高目标。】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王维默念这话,“原来这句子出自此处。” 他一时竟觉得十分有道理,然这是后世之人总结出来的。 王维一向注重写意,造园也不例外,寄情于自然山水才能让他更加的宁静。 没想到这后世还有人能懂他。 别的王维不敢说,但若说起这辋川别业,他还是很为之骄傲的,其自然之景,人造者,世间少有。 【但是在明代以前是没有这句话存在的,而辛弃疾是根据带湖地形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格局,这个在我们地理学科中来说叫什么呢,叫做因地制宜,然后我们就会发现,他还是为了达到一个自然的效果。而人们常说的什么依山傍水、无水不活,这些说法那都是为了模拟自然中的相对更好的风水格局罢了。】 东晋。 陶渊明蹙了蹙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