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但这几年铁定是不能如此繁华的。 他乍然想起先时在巨幕中看到过的大唐夜景,辛弃疾笔下之景比之开元夜景也不差。 这辛弃疾如今虽还未出生,但是很显然离那般繁盛的那一天也不远了。 说明大宋在南方也是不错的啊,赵构有些得意。 那他还整日不满什么? 这些人就是不懂知足。 【其实他这整个上半阙并没有写什么特别有内涵的东西,不过仅仅只是元宵节的场景描写就足以引人入胜,然而,我们还可以往深了想,北方人民尚且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南方已经过上了如此繁盛的日子,对比之下,他这样的一直思念着北方的人心中才会更觉悲凉。】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心中像被给了一记闷锤。 没错,当时的场景虽不若词中这般,但瞧着他们的欢声笑语,只会让他更加思念北方。 可是懂他的人不多,知道他如此心情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如今被人剖析出来,让他差点没能崩住。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蛾儿、雪柳、黄金缕,都是女子的装饰品,女子们打扮得花枝招展,笑语盈盈,在街市之中一路飘香。】 【“众里寻他千百度。”“我”在人群中苦苦寻觅千百回,却始终没有找到她①,回头望去,却发现她正在那灯火零落之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总该是没有化用谁的诗句了。 描写太过形象,众人脑中自然而然地就浮现了那样场景。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朝堂上,“此不过一首写男女之情的词吧?”一人道。 另一人附和,“这辛弃疾还真是,如此……能当大任吗? 这样的坚定的主战派,即便还没出生,他们也不想他来扰了他们如今的安宁生活。 【这首词乍一看只是一首写景叙事词,但仔细琢磨,却能琢磨出很多层含义来。】 ①古代是没有女字旁的她的。 第125章 辛弃疾 【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元夕》,尤其是“众里寻他千百度”一句,历来让许多人学者作为研究课题,这里的他是谁,为何要寻,为何寻到之后那人却又在灯火阑珊处?】 众人不懂幕中女子为何要如此严肃地问这样的问题。 此中的意思难道还不够明显吗? 而且不过寻人罢了,在何处寻到又有何可多言的? 那样的场所,有烟花绚烂处,自然就有灯火阑珊处。 只是这寻的是谁,众人还有点兴趣,莫不是位多了不得的人? 【首先,按照上下文来看的话,他应该指的是前文提到了的笑语盈盈携带暗香而去的姑娘们,可是他这里用的是他而不是她,这个倒是不用纠结,因为在20世纪20年代女权运动兴起之前是没有“她”这个字的,他可以指男也可以指女。】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她?” 看到巨幕中出现的这个十分陌生的字,李清照心里像是被猫儿抓了一下。 她不禁想这后世对女子可真是重视啊。 现如今,以她这般才能,出门在外与人交谈也总是需要避着那些男子敬着那些男子,也有许多人因着她是女子对她所作所言不屑的,这些她都知道。 李清照心中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若是她以一个男子的身份将自己的词作流传出去,届时所得评说之词是否会有所不同呢? 待到日后,那些人知道了此作是她所作,又会是何反应呢? 【如果他只是去找一个自己心仪的姑娘,那这首词就单纯很多了,可能就是一首求偶艳遇词?】 【但是若只是求爱,为何整首词写得那么隐晦,像他曾经写过的那些情情爱爱的作品,写给可卿,他说:“有时醉里唤卿卿”写给香香,他说:“娇痴却妒香香睡”写给整整,他说:“只有一个整整,也盒盘盛得。”他作为一个豪放派,在一定程度上写下这样直露的作品的可能性是更大一些的,由此我们猜测这首词中他所追寻的并非一个女子,或者说所表达的情感中不止是追寻一名女子。】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一怔。 这些不过是些闲乐小词,又不是正经之作,怎的还拿出来这般说? 饶是他自己也无法给这些词作找一些比较正经的解释。 可他转念一想,自己的妾室,又不是抢的偷的,那调笑几句还有错了? 【说到此处,那就要说起咱们本专题的第一期视频就说过屈原所创造的香草美人意象,人们常把美人比作自己追寻的梦想,就好比屈原把楚怀王比作美人一般,他追寻的或许正是已经陷入“阑珊处”的大宋王朝,亦或者当时的帝王。】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熊槐这一辈子就没像如今这般畅快过。 不打仗了,整个世界都清净了。 不管是齐国还是其他诸国,以往有仇的无仇的,如今大家即便私底下互相看不上对方,可表面和和气气,这日子别提多舒适了。 他也知道,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屈原的功劳。 然而,这也正是熊槐所忧虑的,如今的屈原…… 功劳太大了些。 经过这段时间,他也懂了不少,那些人还想说些没用的话诓他,还当他是原来的那个胡涂之君,可笑! 然而,现在的熊槐却不想立马处置他们。 一来,先时处置了好一批人,再处置他楚国就无人可用了。 再者他需要考验太子,看看对方处理这些事情的能力,以往他太不在意这些了。 不过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屈原,这些人都是不服屈原的,若是将他们都处置了,那日后谁还能制衡屈原? 【其次,“众里寻他千百度”,望来望去却找不到要找的人,这句很容易就让人想起前面提到的“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由这一句看得出来,词人不停地追寻,追寻的过程是很迷茫的,但是过程迷茫不代表他没有目标,相反他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词人洞悉时局,想为国征战,却报国无门,他很迷茫很痛苦,也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他一生都在追寻,追寻自己收复北方的理想,但是事与愿违,他知道理想就在前方,在那阑珊之处,可是却没办法带着“那人”走向光明。】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那可不是吗? 他明明知道“那人”就在那里,他明明知道该怎么做,可是他势单力薄,他能做什么呢? 辛弃疾第一次在心中埋怨自己。 早在看苏轼的解说时他就明白了,虽然他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