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如此。”李清照盯着他,一字一顿道:“我说了,你若纳妾,或是在外狎妓,那我们和离,至于其他的我并不在意,你明白吗?” 闻言,赵明诚讶然,嘴唇微张,正欲开口,却听巨幕熟悉的声音传来。 下一刻,眼前巨幕亮起。 【hello,大家好,这里是热爱古代文化的三月,感谢大家一如既往的鼓励与支持,今天这期视频让我们来看看悲情文人之辛弃疾。】 【辛弃疾,文人里武功最高的,武将中最有文采的,却每每不得重用,最后落得个抱憾而终的下场。】 公元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被罢官后,其实心情一直挺平静的。 当今这个世道,遇上点这些官场上的问题那都是正常的。 他若是没有预料,也不会准备这带湖庄园。 然而自从巨幕出现,他的内心怎么也平静不起来了。 因为他明白,幕中女子的意思就是说,他至死都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而他的理想,从始至终就是收复中原。 【辛弃疾出生于公元1140年,绍兴十年,他出生的时候,李清照五十七岁,他和李清照都是山东济南人,而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辛弃疾字幼安,故而两人被称之为“济南二安”。辛弃疾还曾经字坦夫,大家知道一下就行了。】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赵构有些郁闷了。 这人居然还得十年后才能出生,那他短时间内完全没办法为自己做点什么。 既如此,宗泽等人还是得用上才行。 【他是豪放派词人,还和苏轼合称为“苏辛”。】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已经坐上了回程的船只,大抵是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又实在思念家人,故而颇有归心似箭之感。 如今坐在船上,迎着海风,感叹后生可畏时的心情都好了不少。 “父亲,外边风大,仔细吹了头疼,进去坐着吧。” 苏过一直关注着他,看他兴致高不忍打扰,可是又忍不住地提醒。 若真是吹坏了身子,那可如何是好? 毕竟根据幕中女子所言,他就是在回程的途中逝世的啊,若是因为这等没注意的小事…… 苏过简直不敢想象,只得苦口婆心地出言相劝。 可船舱闷热,待着本就不大舒服。 苏轼本想拒绝,可是转头看见自己儿子关切的目光,什么也没说,起身便往船舱里边儿去了。 他们难得做一次这般豪华的船,是得享受享受才是。 【但是我们应该注意的是,辛弃疾出生济南,但那个时候的济南已经不属于宋朝了,而是属于金朝,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辛弃疾应该属于金人。】 众人大惊,此子竟是金人! 他们方才生起的对他的一点点怜悯和感激霎时烟消云散,转而演变成了一种愤懑。 可转念他们又觉得不对,先时的预告中,他不是骑着马杀金人吗? 而且他的穿着也不是金人的样子,这是何意呢? 【辛弃疾自始祖辛维叶开始就已经住在济南,古代那种家族观念是很强的,所以在靖康之难后,他的祖父辛赞因为累于族众,所以无法南渡,只能仕于金朝。】 果真如此啊! 众人愤怒,他竟然是国贼之后吗? 竟还仕于金朝,那不是国贼又是什么? “国贼!有何可说的?就算有才,那也是德不配才!” “说不定会有什么转机也不一定呢。” “怎么可能?若是不想,谁还能逼他不成?” 【然而就像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辛赞其实一直心系宋朝,所以他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告诉辛弃疾这万里河山都应是大宋的土地,再加上金人对汉人的剥削与侮辱,让他们祖孙二人更想收复山河。】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这样的话,曹操可就不爱听了。 他知道幕中女子说的何事。 当初他那般欣赏关羽,对他如此礼遇,他却不识好歹。 不提也罢。 【为了趁机侦察金人的情况,辛赞两次让辛弃疾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被祖父寄予厚望,辛弃疾从小就有恢复中原的志向,也有着豪杰之士的侠义气概。】 近来邺城安排的科举考试吸引了不少人才前来,为此曹植更有干劲了。 现如今看到那异族都还这般重视科举,便更觉自己所做的是一阵了不得的大事。 【公元1161年,绍兴三十一年,金人终于还是隐藏不住自己的野心,开始大举入侵南宋,想要将南宋灭亡,实现统一。】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岳飞早就知道这些金人人心不足蛇吞象,他们根本就不可能因为朝廷的让步而停止征战的步伐。 越是退缩,他们越会觉得宋朝廷好欺负,巴不得大宋一直退让,将所有土地都收归囊中。 如今显然官家很信任他,那他就有信心能够不让金人奸计得逞。 【然而,金人占领北方后并没有积极发展、安抚百姓,而是将汉人奴役化,极重的赋税让百姓们苦不堪言,这种情况下,农民起义自然无法避免。】 公元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近来嬴政想要做出改变得到了许多人的反对。 其中一项就是减免赋税和徭役。 为了维护大秦国威,嬴政和李斯一直坚持着秦法绝不更改,在面对他人怀疑之时,嬴政只能用更加强硬的手段让对方屈服,或者是用泰山封禅等方式让众人信服。 而此条道路显然只是治标不治本。 其实赋税徭役重,他又如何不知? 现如今也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试上一试,他心中已经做好决定,现在咸阳一试,若有许多外地的人前往咸阳,那便扩大范围。 而行此事的说法他也已经想好了,一切都是天定,包括以前的那些事情,如今的巨幕亦是上天对他的指示。 他就是天命之人! 【辛弃疾顺势组建了一个两千人的队伍参加了当时的一个抗金起义首领耿京的起义军,在里面担任了掌书记,类似于秘书长的职位。】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听闻此言,李白和杜甫皆是心中大震。 原来还可以这样做吗? 虽然如今安史之乱还没开始,可当他们听到有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也从未想过可以组织队伍对抗敌军。 尤其是李白,他是会剑法的,他可从未想过这条路。 哪怕只是杀掉一个敌人,也不可能到最后遗憾而终。 【当时耿京等人起义并不是想趁乱起事,只是想赶走金人而已,所以辛弃疾劝说耿京归附南宋,获得南宋的支持能更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