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说到项羽,咱们少不得要说一下历史上对项羽和刘邦的评价,因为两人之间的这种恩怨纠葛,他们两人历来都被人们放在一起进行评价。】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两人的评价还算是客观,不过总体来说还是稍微有一点尊项抑刘的倾向的。】 【在《史记》里,司马迁一向不以成败论英雄,但是会下意识地去赞扬悲剧英雄,这与他个人的经历有关,因为他自己也是一个悲剧人物,这个说来话长,如果之后有时间,咱们专门出一期司马迁的视频说一下。】 公元前202年,汉五年。 “尊项抑刘的倾向?” 刘邦:“……” 第111章 李清照(小修) 【咱们言归正传,大概是南宋实在缺人,在赵明诚被罢官后不久,他又被旨知湖州,这时候两人正安家于贵池,但因为需要上殿朝见,于是李清照留在贵池,赵明诚独自一人乘舟往建康赴召。】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如此短的时间内便复职,那是不是说明有什么误会? 赵明诚始终不敢相信自己会做那等事情。 现如今没人能知道日后会发生什么事,只听幕中女子一人之言,那怎么行? 他又偷瞄了一眼李清照,发现对方并没有要责怪他的意思,甚至像是不在意这事情,他便也无从解释。 他自己都不知道状况,本也无从解释。 李清照并不是不在意,她只是在想这事情的可能性。 不管她如今与官人的关系如何,她都不希望赵明诚这样做,准确的说,她不希望任何人这样做。 可问题就在于,幕中女子所说的话,只要有所依据,基本没有假的。 【这时候南北形势并没有十分安稳,金人依旧蠢蠢欲动,各地也时有起兵叛乱,如果很安稳,赵构应该也不会那么畏缩,他也不是傻的。】 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 赵构的面色十分难看。 但是他不说话,众人尚能喘息。 其实古往今来,懦弱性子的皇帝不少,多他一个,也算不得什么,众人根本不放在心上。 只要他能在政事上有所建树,能够撑起整个国家,便足够了。 可是他们心照不宣不代表官家能够接受,换谁谁也不愿意别人在大庭广众之下细数自己的缺点。 【到处都很混乱,贵池这些地方自然不能幸免,于是在分别之际,李清照就问赵明诚“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假如遇到危险,该怎么办?】 这李清照看起来聪明果敢,到了这关键时候还不是得依靠丈夫。 有些一生中从未脱离过夫家的女人开始在心中对李清照提出更高的要求。 那些自认为高高在上的男人更是如此,他们认为好话谁都会说,李清照不过是比旁的女子多了些文采罢了 【赵明诚让她跟着众人一起,如果没办法那些身外之物就不要了,不行的话衣服被褥也可以不要了,再不行书册卷轴古器都可以舍弃,“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①”只有那些宗庙礼器,必须拿着,势必与之共存亡,千万别忘了!】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听到这段描述,李清照有些恍然。 这确实是赵明诚能说出来的话。 他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总是一目了然。 但是只要想到那些他们好不容易收集来的东西,都会被丢弃,李清照心中就有些慌张。 她若是能提前安排好,应当可以避免。 应该能找到法子的。 【在这里我们并不知道李清照听到这样的话是什么想法,但有学者解读李清照此时应该是有不满的,因为她下一句写“遂驰马去”,就是说完这话就走了,没再有半句关心,听起来确实有些凉薄。】 起初李清照还未想到此事。 老夫老妻了,两人分别过数次,确实也已经从当初的,你侬我侬难舍难分到后来的遥遥一眼。 但那眼神中是能看出方不舍的,那时候应当也会有的吧。 但自己为何未曾写出来呢? 她善于表达,许多事情都喜欢诉诸笔端,没提,或许说明真没有。 【然而,赵明诚却因赶路太急,在途中染疾,李清照这时候也顾不得什么失望、不悦了,赵明诚是她的家人,她担心对方,赶赴建康看望赵明诚,可是在公元1129 年,建炎三年八月时,赵明诚依旧没能好起来,终于还是在八月十八离开人世,李清照变成了孤家寡人。】 轰隆隆,两人头顶同时劈过一道惊雷。 幻想的轰轰烈烈的死去并没有发生,幻想的英勇就义也没有踪影。 还未真正地到那一天,无尽的伤感、心痛、遗憾就从两人的心底涌现上来。 李清照开始意识到他们二人都不是什么圣人能人,而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普通人罢了。 他们会流连温情,也会惧怕死亡。 【赵明诚离世后,李清照大受打击,葬毕赵明诚后,李清照大病了一场。这段时间李清照也写了不少的词表达自己的凄苦,其中《忆秦娥·临高阁》和《声声慢·寻寻觅觅》这些词都是这时期的作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几句氛围感极强,我们根本不知道怎么样用更加通俗的语句将他们表现出来,一大堆的迭词让我们更能感受到凄凉的氛围,“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忽冷忽热的时候最难调养。】 众人忍不住地唏嘘。 平日里倒是不觉得,这人啊,都是从意气风发走向孤独凄凉的,这过程一经历就是大半生,可如今他们却是在短短的时间内就看到了李清照从那个躲在门后偷看情郎的小姑娘变成凄凄惨惨的寡妇。 人这一生,真是什么也说不准。 想来过好当下的日子才是最重要的。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喝三两杯淡酒,怎么抵得过晚上的急风?“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一句的形容很妙,我们都知道大雁的叫声似啼哭,如果让我写,或许我就写“雁过也,似哭声。”但李清照却说雁“正伤心”,伤心的是雁吗?不过是见到雁的人罢了。】 听到这些,得到最大帮助的莫过于那些刚入学不久的年轻学子。 写诗作词是他们必须学的,平常先生会教许许多多的方法,可是他们中大多数的人都是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如今配上这样的故事,便很快明白了该如何运用。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文人都很擅长与自己笔下的事物互动,之前的李白是,现在的李清照也是如此,她说“却是旧时相识”,然而,她真的可能与一只天上飞过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