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22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224(1 / 1)

清照以往还没有从这个视角看过自己的作品,如今再看起来发现了许多写时自己没有发现的事情。 这些仙人的愉快的生活,不正是如今她与相公的生活? 坐于一处谈笑斗茶,那时觉得难以实现的理想,如今却轻易实现了。 但新的日子,似乎又有了新的不快,所以何必去在意那些不快? 【从“人生能如此”两句可以看得出来这时候诗人并非沉浸在梦中,反而是十分清醒的,而也正是因为这两句,所以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但是如果是在受党争影响的那段与赵明诚分开的时间也不是不可能。】 【“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起来穿好衣裳,诗人捂着耳朵想要隔绝这喧嚣尘世,她心里当然知道梦中的那些场景都是假的,可是仍然忍不住去惋惜。“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 谁不是呢? 他们许多人都是如此想的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幻想,他们都知道幻想是假的,可即便知道是假的仍旧心心念念着。 从古至今,那些志士能人都不能轻易地躲开这些诱惑,更何况是他们这些普通人。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有精神寄托是一件好事,不管是瑶池仙境还是人间桃源,我们对之产生向往之情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但是别太沉醉其中了,还是要与现实分开,脚踏实地地去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会比较好。】 这些根本无法影响李清照他们。 她从来都将幻想与现实分得很开,不管是面对什么样的幻想。 然而,正如幕中女子所言,能寄托于幻想,能让人心情愉悦,是好事。 【从整体来看,这首诗和李白的创作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主要体现在风格上,哪怕李清照有一些夸张的语句,但是她的诗句整体是内敛的,不像李白的作品整体外放,李清照的诗就适合坐在院中安静品读,而李白的诗就适合大声地朗诵出来,这就是有着个人风格的文人所展现出来的不同的特质。】 “确实如此。”赵明诚轻笑了一声。 与李清照一样,他自己也读了很多的书,李白的诗他自然也都读过的。 可不管是读李清照的诗还是李白的诗,他从来未曾想过该在何等的环境下去读。 每次读了李白之诗便觉心中激动万分,若是朗读出来,那便也就不会有一股意气憋于心的感觉了。 【他们两人的这两首诗还有杜甫的《送孔巢父谢病归江东兼呈李白》都是相似的作品,在厌恶现实的同时,幻想另一个世界有更好的生活。王璠老师说他们同为天才诗人,其作品“有不期然而然的暗合,实非偶然。”这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在太平盛世,他们写不出这样深度的游仙记梦诗。】 赵佶有些忍不住了。 没人能告诉他现在该如何做,靖康之难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他一直深信的蔡京、梁师成等人最近说话都模棱两可的,根本给不出什么有用的意见来。 若是一两个如此,他还怀疑这靖康之事与他们有关,可一个个地都如此,让他如何解决呢? 这幕中女子说了许多也说不到这事情上,让一向淡定的他也有些着急了。 “无上太乙度厄天尊,救救朕吧……” 【因为蔡京与赵挺之权力相争的缘故,赵挺之一死,其在汴京的家属亲戚全部入狱,但由于没有犯罪事实,后来又被放出来了,后来赵明诚和李清照就随赵母一同去了青州。】 【在青州,是李清照成婚后的第二段闲适时光,在这里她命其室“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都是出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另外晁补之的号是“归来子”,李清照夫妻二人很尊敬晁补之,这里应有致敬之意。在这里,李清照与赵明诚读书斗茶,赵明诚作《金石录》,她作《词论》。】 东晋。 陶渊明先时还在想这女子是在何时用自己的句子自号的,原来是在这闲适之时,那倒还算不错。 经过这些日子,陶渊明留下的遗憾已经慢慢消散了。 东边不亮西边亮,他虽未能在仕途上大展拳脚,但正如那李白所言“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诗文能为后世带来价值,这足以令他欢喜了。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近来赵明诚去寻了许多的金石刻词。 李清照在婚后也慢慢耳濡目染对这些东西产生了兴趣。 他们在这青州没太多的趣事,研究这前朝的金石刻辞算是一件。 想想这样的生活,李清照什么气也没了,等这次巨幕过后好好与他说说,若是他因为自己的原因纳妾,那自己改改,若是他的错…… 李清照默了半晌,还是打算要跟他说清楚,毕竟是要过一生的人,这些事可不能强行忍着。 第107章 李清照 【李清照其实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幸运的,她嫁给赵明诚不仅是门当户对,而且还是志趣相投,赵明诚创作《金石录》,李清照就在一旁协助,而李清照爱诗词,赵明诚也是喜欢的,那段时间,两人可谓是琴瑟和鸣。】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琴瑟和鸣便琴瑟和鸣,为何要添一句那段时间呢? 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幸运的,难道还有不幸的时候? 想要门当户对对于他们这样的人家来说并不难,门不当户不对才会受人诟病。 但是两人志趣相投,那可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啊! 【然而,这个金石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一些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算是古董了,找这些东西肯定要花不少的钱,但是李清照二人的生活并不富裕,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写道,“赵、李族寒,素贫俭。”虽然他们两人的父亲都曾任高官,但他们在财物方面并不宽松,这从侧面说明李格非和赵挺之或许还算比较清廉的好官吧,但事实上历来对李格非的评论倒是没什么争议,只是有人说赵挺之是小人,有人说赵挺之是正直的官员,这是有争议的,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党派之争,才会出现不同的评价。】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与赵挺之的关系一向不睦,他想起了自己对赵挺之的评价。 “挺之聚敛小人,学行无取,岂堪此选。” 如今再想起以前的那些矛盾,苏轼也只能是扯着唇角笑笑。 争来争去一生就这么过去了,他们这是何必呢?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说到这些,赵明诚面色自然不愉,试想谁会想听到旁人如此编排自己的父亲? 但他也知道,对于父亲不好的评价很多都是来自另一派的人,他也很痛恨这党派之争,若是没有这些,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