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那争论起来可能是酣畅淋漓的,只别无理取闹就很好。 女子似只是随口一提,很快又继续谈论词作。 【其实我个人是不怎么喜欢这下片的,感觉有上片就够了,我已经完全能想象女主人公独美的生活了。】 【但是下片一出就容易让人膈应,女子自称奴,这个称呼在男尊女卑的古代其实是挺普遍的,古代有很多这种糟粕,什么男女七岁不同席,什么女子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甚至有些地方女人不能上桌吃饭蹲着吃的,我一整个地铁老爷爷看手机的表情好吗?】 此言一出,许多人更加沉默了,脸上也露出困惑神色。 没人能说幕中女子这话说得有道理,他们只觉得她离经叛道。 即便是女子们也是这样认为的,男女七岁不同席,女子不抛头露面,那不是为了女子名节吗? 女子若是没有了名节怎么嫁人,女子若是没办法嫁个好人家,这一生不就毁了吗? 大部分的人迅速在心中对幕中女子的话反对了一番,并坚定地认为自己肯定没有错。 道理就是这个道理,这后世女子即便是神通广大也不可能改变得了。 倒是许多读过书的女子心中有些波动。 李清照仔细一想,确实也觉得自己这词写得有些不妥。 平日里习惯了,倒是没觉得女子自称奴家有何不对,可奴不是奴才之意吗? 然而这么多年,女子们都这么过来了,即便如她也无法想象幕中女子所说的真正的男女平等是何意。 难道女子也可以入仕为官,如武后时一般吗? 只这么一想,李清照就摇了摇头。 不可能,有了武后的前车之鉴,上至天子下至百姓,谁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再发生。 倒是幕中女子所提到的后面几条让她不由地产生共鸣。 女子不能出门不能上桌,确实不合适,但随意出门,与其他男子同席,总觉也不大合适。 至于蹲着用饭,那不是矮桌之故吗? 【其次是这女主人公对男子的小心翼翼的态度,姑娘们清醒一点,没了男人咱们照样是公主好吗?当然了,还是祝愿各位姑娘能找到真心对自己的人,互相奔赴才是真正的爱情。】 真心对自己。 这话不知惹得多少姑娘心头一跳。 李清照也有些震撼,真心对自己,赵明诚该是吧? 他算是自己的良人。 只是他若真纳妾,这个家便没那么好了。 然而在古代,像李清照这样的还是少数,经过盲婚哑嫁,多数人的婚后生活都是不幸福的。 真心以待、互相奔赴,这是做姑娘时才有过的幻想。 等等,公主? 几乎所有人都不明白了,她们哪敢做公主? 公主那可是皇室女子的称谓! 然而,众人倒是没太过多在意此事,时代变迁意思有变似乎也算正常。 某个角落里。 扶月喃喃地念了一句,“公主。” 公主,就是那些金尊玉贵的人吧? 她似乎有些明白幕中女子的意思了,意思就算没有男子,自己也应当当自己是公主,别人不能对自己好,自己要当自己是金尊玉贵的人。 她也想找个相互奔赴的郎君…… 扶月摇了摇头,女子说得对,生活里不是只有男人的,她要过得精彩,有自己的生活! 【一首赛琳娜的《Who Says》送给大家“……Who says you\'re not beautiful.”】 众人的脑子里刚莫名其妙地反应过来那奇怪符号是谁说的意思,一大段地怪异符号就朝着他们的脑子里涌去。 众人更惊了,好怪。 这曲子怪,词儿更怪。 但是词的意思他们却懂了。 不仅是女子,许多男子也不由地惊讶。 这是在勉励他们吧。 他们没有不好,他们都是美丽的,都是优秀的,都是能有自己的畅意的人生的。 即便旁人给出了不好的评价,可自己过的是自己的人生。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李白还算是能接受这奇怪的东西。 但更令他惊奇的是这词,竟跟他的一些想法不谋而合了。 他一向不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判,也不是不想被人承认,因为他还想要圣人承认自己让自己实现抱负。 至于其他的他都不在意,燕雀焉知鸿鹄之志也,他当然要自己痛快。 李白甚至想要学一学这奇怪的词,可是女子唱得太快实在没办法完全记下来。 【大家要对自己好一点哦!】 【李清照的这首词虽然我个人看着不那么好,但也只是我个人的一点小观点,其情绪还是上扬的,总体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是哀怨之类,由此可见李清照那段时间的日子应该还不错。】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一时还没从那奇怪的词中回过神来,一听这话她才开始回忆。 写这首词已经是好几年前了,那时候新婚,又没有发生后面的那些不好的事情,自然是心情不错的。 那时对官人情意正浓,自然不可避免地就在此中常常提到对方了。 之前不觉得,她这时心中涌起一些羞意。 这样的闺房之作被众人知晓,确实有些惹人羞。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1102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列为元佑党人,而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却一路高升,先任尚书右丞,后又任尚书左丞,李清照还上书赵挺之为自己父亲求情却未能成功。】 说起这事,李清照面色一变。 幕中女子讲得细,她是早知道会说到此事的。 她心中仍对自己父亲陷入党争之事耿耿于怀,偏偏连他们都没办法,她一个深闺之中的女子就更没办法了。 也没别的想法,她真想幕中女子能帮她骂一骂那些胡乱来事的人。 大宋因这些人一步步地走下衰落,真是令人悲哀。 【所以李清照心情郁闷,她写《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感叹梅花高洁、不畏霜雪,又写《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为桂花鸣不平,都隐隐能看到她对现实不满的一面。】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周敦颐眼前一亮,咏桂花的倒是少。 可这为桂花鸣不平是何意? 【这首《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以议论入词,别具一格。“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桂花的颜色有暗黄的淡黄的轻黄的,花型小看起来柔柔弱弱的,这里也有拟人的手法,那时候的桂花多长于深山之中,所以她说桂花,长得远,性情萧疏,只留下 其香味,就像隐士一般。】 东晋。 陶渊明他们正巧在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