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秽物!” “后世竟是这般的吗?” 然而否管他们骂也好,发出疑问惊叹也好,幕中女子总是不愿意搭理他们。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害羞地逃跑后,女子终究是忍不住,于是倚门回望,假装嗅青梅而偷看自己心上人。尤其是这最后几句,将小姑娘见到自己心上人的那种激动害羞的模样展现得淋漓尽致。】 哎呀,果然是私会啊! 那些本就对此嗤之以鼻的人更看不起这两人了。 他们丝毫没觉得这样的场景有什么美好的。 倒是像扶月这样的小姑娘,对此心驰神往。 谁不想嫁给自己的心上人呢? 即便不能,也总好过直接将她卖给一个老头子吧。 扶月已经下定决心了,她是一定要跑的! 【李清照的诗词就是很有一种MV的既视感,这里准备了一个小视频,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幕中女子话音刚落她的身旁又出现一个方框,女子在上面一点就占满了整个巨幕。 巨幕中,乐声响起,一个身穿粉色罗裙的少女在花团锦簇的院中荡着秋千。 女子双手抓着绳子,随意慵懒地荡着,她也不知是看到了天边美丽的云彩,还是看到了近前飞舞的彩蝶,她轻轻笑着,不觉有半分的烦恼。 正荡着秋千,幕中女子唱起歌来,不过细一听,似乎又不是她的声音,但是歌曲却十分好听,说不出来像哪首曲子,听起来就如同三月的春风,自然轻快。 慢慢的,人们仿佛在向女子靠近,近到能看到她鬓发间的细汗,而她却恍若未觉。 然而,就在这时,场景突然一转,院中不知怎的,走来一位年轻公子,那公子俊朗不凡,昂首阔步间自带英气。 女子似是不知会有人进来,吓得越下秋千,竟是连鞋子也未穿起就羞怯地快速跑开了,连钗环掉了也未曾察觉。 等她跑到某处屋内,微微喘息后,又悄悄开了门,透过门前的青梅看到了那个高大的身影。 男子缓缓转身,就在人们以为两人将要相视一笑时,那场景却突然地消失了。 幕中女子重新出现,歌也慢慢停止。 众人看呆了,这是把那首词给演了出来,甚至配上了美妙的歌词,真好看啊!歌也好听! 没人去思考MV是何意,他们都沉浸在这美好的场景中,他们也终于懂了幕中女子所说的小姑娘的娇羞的姿态。 那两个人也确实没什么逾矩之处。 刚刚还义愤填膺的一干人等,这时候突然就哑了声,因为许多人都想起了自己的年轻时候。 谁还没有过春心萌动呢? 可是,怎么别人的看起来就更让人心动一点呢? 随即又纷纷陷入自己的回忆,想起曾经那令自己心动的人。 【虽然李清照的这首词里并没有什么大道理,所描述的也不过是女子的天真烂漫的生活细节,但是有的时候一个作品是否优秀只在人的一念之间,在于读者怎么去理解。】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文学除了社会功能它还有美学功能,能带给人以美的享受。】 唐,元和年间。 白居易到了浔阳,先时他就想去的,想去看看有关陶渊明的古迹,一路下来还颇多感慨。 疲乏至极,他找了一个小摊坐下喝茶,突闻幕中女子之言,抿了一口茶。 他感觉幕中女子的话有些问题。 乍一看似乎看不出什么错,但是幕中女子曾经谈及文学的社会功能时说的话他都还记得,而且他对于社会功能很重要这事情深信不疑。 可幕中女子这话一说就是在有意无意地忽视文学的社会功能了。 这么一来,那他这些年和微之所做的努力就算不会功亏一篑,恐怕也难以在进行下去。 文学的社会功能最重要,这些女儿家闺阁之作当列为次等,还不如她前面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 白居易还是很欣赏这后世女子的,可是一想到会因为她的作品让人们又忽视文章不为文而作的道理,他就又将那欣赏抛开了些许。 【我知道这时候肯定有人要问了,既然是享受美就够了,那为什么那么多人反对齐梁的浮糜诗风呢?若是只讲究辞藻什么的,那齐梁诗风下的诗歌不都是优秀诗歌了?】 公元697年,武则天神功元年。 这问题正好问到了陈子昂的心坎上。 他想,美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若是不能批评时政不能拥有充沛感情,再美又有什么用? 当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他也不是厌美,若是有了兴寄也就是反映现实的作用,同时又有了风骨,那再加上美便是锦上添花了。 陈子昂本不愿对这后世女子做过多的评价,但这些作品确实不合他的心意。 【就我个人的见解来看,大部分的齐梁诗歌中的美,都是为了美而美,这是什么意思呢?追求辞藻,讲究格律,但是大量华丽的词藻的堆砌不一定能组成好的作品。大多数的作品可以大体分为两类,矫揉造作的和浑然天成的,而李清照的这首词在我看来就属于后者。】 东晋。 陶渊明在脑子里把女子的词作过了一遍。 若说浑然天成,他觉得还是差了一点。 之前幕中女子就已经说过了,这李清照的作品无一首不工,那如何能浑然天成呢? 但他并不否认此女的作品是一篇好的作品,至少比有些虚谈玄理而毫无感情的诗作好多了。 陶渊明这样想着,自己都没察觉自己对于玄言诗的看法已经进一步被幕中女子给影响了。 【她一个十多岁的花季少女写一首怀春之作,这不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吗?你叫一个大老爷们儿,就李白杜甫来写,那多半也写不出这其中的味道,就好像刚刚我们讲解的李清照的《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那两首诗虽然很有思想高度,但单论其美学价值,那还是比她的这些词差点,所以很多人都没听过那两首诗,这也是另一种层面的“术业有专攻”。】 这话让许多觉得不对劲的文人恍然大悟。 似乎也有道理啊! 她不过是一个小姑娘,不让她写闺房趣事,难道让她写历史兴衰吗? 不过是说了她的两首咏史诗众人便已经把她当成了李杜之流来要求了,是他们对幕中女子选择的诗人期待过高了。 但刚想通这事情,众人又陷入新的疑惑之中。 “这幕中女子为何要解说这样一个女子呢?”而且幕中女子还说她巾帼不让须眉呢。 “你忘了吗?先时女子说过,这李清照的作品是分为前后期的,她经历了国家灭亡后,说不定又不一样了呢。” 许多文人早已经将文应当论时事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