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17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173(1 / 1)

一般吧,就因为此时受辱,所以之后才能成就大业? 如此一想,似乎那些名垂千史的人都有过一段不堪回首的时光? 【老头没说句谢谢,仰天大笑而去,过了一会儿回头说道:“孺子可教也。” 还约张良五天后的凌晨在桥头见面,张良不但没怪他,反而还答应了。】 【只是没曾想到,第一次去的时候,老头自己早早地来了,怪张良迟到。第二次张良早去,却还是迟了一步。第三次张良干脆的,直接就不睡了,直接就去等着,终于通过了老头的考验,原来这个老头是高士黄石公,他给了张良一本《太公兵法》,张良日夜钻研,最后学有所成,在刘邦身边出了不少的主意。】 哦,原来如此。 他们就说嘛,如此反常一定是出现了什么转机。 这不? 这就改变了张良的一生。 若是他们也能有张良这般幸运,遇到黄石公这样的人物就好了。 只可惜,这怕是有点难了。 等等…… 幕中女子,这表情是怎么回事? 为何瞧着有些嫌弃呢? 【嗯……这故事,怎么说呢,咱就是说多少有点传奇色彩在里面,若是普通人碰到这么个怪老头谁搭理他啊?不过《史记》之中挺多虚构成分的,这件事情的具体事实如何没人能知道了,但是它却成为张良良好质量的一个象征。】 【后世之人崇敬古人,其实很多时候崇敬的也并非他们这个人,只是他们的精神。】 【李白亦是如此,他说:“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我”来到这圯桥之上,看着这古迹,更加钦佩张良的英姿风采了。】 公元前113年,汉元鼎四年。 司马迁沉吟半晌,终是没能说什么。 这不是女子第一次提及《史记》了,似乎后世之人还挺信《史记》中记载的内容的。 但是女子否定其真实性也不是第一次了。 司马迁觉得自己写史应当不会随意写,就算有些不大清楚的以传说代替,那不是正常的吗? 为何有传奇色彩就一定是虚构的呢? 但现在显然不是研究这些的时候。 更为重要的是之后的事,他到底应当如何来编订这一部史书呢? 【只可惜如今只见这圯桥下的碧色流水,也不知黄石公到底在哪?“唯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他自己能遇到这个助自己成就功业的人吗?显然没什么希望,只能“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叹息黄石公已去,徐州、泗州也早已经萧条空乏了,再也没有这样的人了,可惜啊!】 若真有黄石公此人存在,谁不想得之相助呢? 但是众人都只是当作传说看看,难道李白是真的相信了吗? 应当也不是吧。 李白似乎平等地羡慕每一个得到重用实现自己抱负理想的人。 即便作为大诗人作为诗仙,李白也与他们一样,壮志难酬。 此乃人间常态也。 【这首诗显然也是李白壮志难酬之作,只是所表达的方式比之我们前面讲过的几首更加委婉,从侧面表达了他的 心情。】 【李白也不只一次提到张良,在安史之乱后,他写下一首现实主义作品《扶风豪士歌》,里面提到“张良未逐赤松去,桥边黄石知我心。”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报国之心,只可惜依旧是报国无门。】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安史之乱后。 自己之后写的诗? 虽只有这么一句,李白还是忍不住将自己这诗句与杜甫的诗句想比。 杜二甫在安史之乱后,诗有如此大的长进。 而自己这首诗…… 女子在此处提到,显然是与安史之乱有关,可为何还是写的这些呢? 李白沉默。 所以此为自己不足杜二甫之处也? 【公元739年,开元二十七年,李白又去了楚州安宜,在这里写下一首《赠徐安宜》请求推荐,我个人感觉这一首干谒诗还是比较正常的,前面十四句都是在称赞徐县令。】 【后面才写“游子滞安邑,怀恩未忍辞。”“我”现在暂时居住在安邑这个地方,承蒙您的关照,我都不忍离别,“翳君树桃李,岁晚托深期。”托您的荫蔽,只希望你向朝廷推荐推荐“我”。】 还真是啊。 自己除了这些就无话可说了吗? 写《赠徐安宜》都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事情了。 那时候他外出游历与现在的心情确实差不了太多,都有些不知何去何从。 日后他不会再去干谒。 无需干谒。 干谒有何意义?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首诗在李白的诗里应该是排不上号的,诗句中没有了那种豪情,失去了他自己的风格,有点像是自暴自弃之作,可能也是因为如此,所以干谒也没有成功。】 【再者这徐县令的官职可能还是有点低的吧,干谒于他怕是有点难的。】 是啊,一个县令能给予李十二白什么帮助呢? 让他做县城里的小吏吗? 关于这一点,杜甫还能说上几句。 他那一生也只做过小官。 杜甫一时竟分不清是得不到官职不停干谒更让人痛苦还是 在一个基本起不到什么作用的官职上让人痛苦。 不过他也只是在女子的话语中做过官,并没能真正体会。 但他很肯定的是,这两种痛苦他都并不想体会。 【这段时间,李白的情绪应该是比较低落的,他的同时期的《白田马上闻莺》中也看不到他的豪情壮志,但是却把一种愁绪很清楚地表现了出来,显得悲凉愤慨。】 【“黄鹂啄紫椹……扪心空自悲。”】 东晋。 确实,李白这两首诗中没了他的豪气,说自然又不够自然。 陶渊明本来还比较喜欢李白的这首诗,内容有了,感情也有了,可就没有他那些诗吸引人。 【“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五月,黄鹂在桑树枝头鸣叫,啄食桑葚。“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我”记不清日子,还以为是阳春三月。前面说了是五月,这时候又说以为是三月,已经是处于一种浑浑噩噩的状态之中了,可想而知李白出门在外奔波已经很长时间了,更重要的是他没什么收获,这种时候更加让人迷茫。】 【“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桑蚕已经老了,白田这个地方的蚕都已经缫丝了,可“我”还没有回去。古代的蚕月是在三月,所以两个月过去应该是在五月的时候,这时候“我”还没回去,驱马又继续朝前走,只能捂着胸口兀自悲伤,“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 【此处有一种“断肠人在天涯”的凄凉之感。】 好一个“断肠人在天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