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就会再提其他文人的。 【可是,那些人竟还讥讽王勃,杜甫怎么能忍,直接就开怼了,说:“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你们这种人死后只能身名俱灭,不像初唐四杰能够万古流芳。】 【从其三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也是推崇汉魏时期的文学的,并认为其超过了《诗经》和《楚辞》。】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众人已经有些能够接受了。 先前在普通文人的眼中,《诗经》就是最经典的, 幕中女子将屈左徒的作品与之相比都让人难以接受。 但是经过女子的讲解之后,他们觉得屈左徒的作品也很好,其中很多东西都是他们不明白的,但也都知道那是好诗。 而《楚辞》主要就是以屈左徒的作品为代表的。 可偏偏女子又频频提起后世诗作,他们方才知道后世原来还有更厉害的作品。 如今听到这样的话,屈原也不觉得可惜。 他本就认为自己的作品虽然也还算不错,但也不至于到了人人称颂的地步。 那样的称颂只会让他心中更加恐慌。 【他说,“纵使卢王操翰墨,劣于汉魏近风骚。”即便初唐四杰写的作品比汉魏时期的作品还是差点,但是已经接近《诗经》和《楚辞》了,他们就像是千里马,而你们差得远了!“龙文虎脊皆君驭,历块过都见尔曹。”】 【其四继续怼那些人不行,其五才又开始讲道理,“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就算是喜欢古人,也不能贬低像初唐四杰这种今人啊,应该学习他们诗中的清词丽句,“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要是想学以前的屈原、宋玉等人,若只是学习他们的形式,恐怕还是会步齐梁后尘。】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是认同这些诗句的,甚至越读越敬佩以后的自己。 学习写作,就如同女子分析诗句一般,不知其所以然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而他们想要学屈原,却没有学到屈原的那种精神,写出的句子再好都是没有灵气的。 不仅要注意词句音律还得注意诗句中的感情,自己创作亦是如此。 【其六也是类似的诗句,劝说这些人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习前辈们的作品中的优点,而不是一味地进行批判。】 【除了讽刺这些目中无人的文人,他还讽刺了当时的官员,花敬定。】 【当时剑南节度使段子璋谋反,这个花敬定杀了段子璋,算是平乱的大功臣,但是他这个人居功自傲,干了很多不地道的事。】 谋反? 李隆基重重地呼出一口气,并没有看站在一旁默默流泪的杨玉环。 方才幕中女子还说成都平安,这就有人在那谋反了? 还真当是谁都能谋反了? 真是要气死他。 【他目无朝廷,用天子专用的音乐,而且还纵容自己的士兵劫掠,为了抢女人手上的镯子,更是直接将人的手砍断,知道他这些行为,杜甫专门写了《戏作花卿歌》和《赠花卿》来进行讽刺。】 李隆基只觉心中一阵的悲凉。 若不是安史之乱的发生,这些人何以敢谋反? 不过是看着安禄山他们搞出了点事,竟就反过来背叛他? 正所谓虎落平阳被犬欺,这也不知哪里来的阿猫阿狗都敢僭用他的音乐,可见那时候是有多乱了。 【《赠花卿》是一首七言绝句,短是短,但是特别有名,尤其是这后面两句,简直是经典之作,我以前还一直不知道这首诗原来是讽刺用的,不过关于这一点还是有争议的,有些人认为这就是纯粹地赞美乐声,但我却觉得应当是讽刺之意。】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成都上空响起了美妙的音乐,穿过江风,穿入云层,“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这曲子本应该是那些天上的仙人听的,世间的平民百姓能听得上几回啊?】 【其实从这首诗中我们就很能看得出来杜甫那种刻在骨子里的儒家忠君爱国的思想。】 李隆基也看出来了。 即便杜甫现在对唐王朝失去信心,但是当他看到专属于唐王朝天子的乐曲被别人窃取,他也顾不得失望了,只想着控诉对方大逆不道。 杜甫才是真正地一心一意为国为民的人。 是自己和太子没能留得住人才。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儒家,又是儒家。 为何儒家的思想能够刻在那些人的骨子里? 那他要是对这儒家思想加以约束,再将自己的想法注入其中,那是不是可以让后世都把他嬴政的话刻在骨子里? 不过这想法只在他的脑子里晃了晃并没有说出来。 还有杜甫提到的这仙人,女子都没有反驳,那女子之意到底是有仙人存在还是没有仙人? 如果没有,那女子又是如何出现在他们这地方的? 【在这里他关心着国家大事,也关心着文坛的变化,同时当然也关心着自己的这个小家。】 【然而,在761年,上元二年八月,成都大风,让杜甫那本就不坚固的屋子雪上加霜,后来甚至漏雨。】 【面对这样的场景,杜甫想到的就是那些流离失所的百姓,于是在他自己遭受苦难的同时,他写了那首沉雄壮阔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困了,晚安。 祝大家假期快乐~ 第58章 杜甫(小修) 【我们都说成年人的崩溃只在一瞬之间,杜甫在辗转各处之后,终于在成都这个地方勉强找到一个栖息之所。却没想到突遭大风大雨,这种无力的感觉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知道。】 【在这种负面情绪的累积下,很有可能摧毁人的心志,但是杜甫却因为自己的经历依旧关心着人民的命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第一句就用了一个“怒”字赋予了秋风人的属性,仿佛是老天在对他的安生日子不满,将他好不容易盖好的屋子卷走了好几层屋顶的茅草。】 东晋。 陶渊明看着杜甫的诗句,心中竟感觉有些迷茫。 他将自己代入到杜甫的生活中,若他是杜甫,他或许早已经找个地方隐居起来了。 先时看到苏轼,原以为苏轼的命运已经够难堪了,没想到杜甫的难丝毫不亚于苏轼。 与之相比,自己的日子反倒算是顺遂了。 虽然也没什么可比性。 但值得庆幸的是,他们,女子讲解过的他们,都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心。 他亦自当坚守,也愿这杜甫能有个不错的结局。 哪怕几乎不可能。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仔细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