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10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105(1 / 1)

有金樽开?”已经说明了一切,然而面对离别他们也不必太过伤感,“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酣畅淋漓地饮尽杯中酒便好了。】 东晋。 陶渊明听女子说了许多喜爱自己诗文的人。 每个人都不尽相同。 但不管他们对于仕途是怎样的态度,似乎都与自己一样爱酒。 “陶郎,你为何买了这么多秫种?” 陶渊明转头看向自己娘子,笑道:“唯有饮酒乐也。” 【对于李白这样的漫游人而言,一生经历了无数类似的离别,他开阔、豁达,而后还会遇到许多的好友,金樽再未开,他的诗句中也再未出现过杜甫。】 【但我们说杜甫是个念旧的人,他在后来还写了许多思念李白的诗句。】 【因为性格的不同,所以李白写不出“三吏三别”,杜甫也写不出《将进酒》,然而即便不再相见,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依旧发光发亮。】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三吏三别?”李白顿了顿。 这是杜二甫的诗? 《将进酒》不过席间随心而作,但想杜二甫,不是写不出,感觉不同罢了。 魏文帝言“文以气为主”,诗又何尝不是? 【杜甫写了很多有关李白的诗,我们可以来看看。】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就是写于他们在天宝四载一起去访友之时,“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 【李侯算是杜甫对李白的一种尊称,李白这时候已经是以诗作闻名了的,所以杜甫说他有佳句,跟阴铿有得一拼。】 【在南朝齐永明年间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做永明体,永明体诗歌讲究声律和对偶,是律诗的起源,而阴铿、沈约、谢朓、王融、何逊都是永明体的代表人物。杜甫讲究格律,擅长律诗,他对这些人物都是比较推崇的,所以他把李白与阴铿相提并论其实也是对李白的一种赞颂,我们也说过李白的律诗也是不差的。】 李白自己也是欣赏永明体诗人的。 不过他更喜欢谢朓那种自然清新的诗风。 阴何善工,确实跟杜二甫的诗歌相似。 他拿阴铿夸赞自己,这评价也算很高了。 【“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这里的东蒙客,指的就是隐居在鲁郡的隐士,杜甫说“余亦”是因为在他认识李白的这时候,李白已经在鲁郡待过好几年了,意思就是你是这鲁郡的隐世,我现在在这儿也算是,咱俩都是兄弟。】 【可见杜甫是很亲近李白的,即便李白此时在官场并没有什么成就,但他的人格魅力和诗文水平也吸引了很多诸如杜甫这样的人。】 【而后杜甫又说“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我们晚上盖一床被子,白天同游鲁郡。可见两人关系是真不错。“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想到隐居,就去拜访当地的隐者。这里的北郭是借东汉时期的“北郭先生”廖扶代指隐士。】 【然后他们就去找到了范十,“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一进门就感觉那种隐士的气息扑面而来,看到站立的小童都一身清雅之感,“落景闻寒杵,屯云对古城。”直到夜幕降临也舍不得离开。】 【“向来吟橘颂,谁与讨莼羹?”一般来说作者诗歌中的情感都集中爆发在后面,当然也不是绝对的,这里就是如此,“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屈左徒,如今《橘颂》乡间稚儿便可倒背如流,若到后世岂非奉为至理?” 近来安定了些,百姓们感念屈原的贡献,幕中女子又频频提起屈左徒,几乎每讲一个人都能提到屈左徒,可见屈左徒对后世的影响有多大! 屈原不知对方是真在夸赞自己还是嘲讽,但他心中清楚,事情再如此下去恐怕不妙。 大王本就性子软,这是难以改变的。 如今靳尚那一类的小人都被关被杀,可如此一来几乎所有人对自己都是奉承讨好,此绝非好事。 一日两日大王可忍,但堵不住这悠悠众口,大王迟早会对自己产生怀疑。 到时自己该当如何? 如今太子殿下虽也在处理政务,可他不如大王,着实不似明君。 原以为巨幕出现楚将兴也,可近日屈原心中那种不详的预感愈发强烈。 楚当如何? 他又当如何? 【这前两句都用到了典故,第一个是我们讲过的屈原的《橘颂》,说到《橘颂》,一般情况下都认定为品行高洁就行了。】 【而后一个“莼羹”出自《晋书》,讲的是张季鹰吹着秋风突然就想起了自己家乡的菰菜、莼羹、鲈鱼脍,说:“人生贵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邀名爵乎?”意思是说人生贵在安逸,怎么能为了做官跑那么远呢?】 【所以这几句的意思大概是说,品行高洁的人不会去像张季鹰一样贪恋家乡,我们也不谈论仕途,就安逸地沉浸在这与友同乐的闲适之中就好了。】 【这里有那么一点点避世的心理,但是杜甫一生都是在为整个社会操心的,即便他喜欢陶渊明,他欣赏李白,即便他在现实世界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是他始终坚持自己家族的信念。】 【奉儒守官,不坠素业。】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怔了一下,倒是没想到女子还能剖析自己的心理。 前几年父亲还在时,他的日子过得太畅快,虽然心中也想过要是能一直如此就好了,但他也从来没想过不去从仕做官,只想着时间能过得再慢一些。 更何况如今知道了天将大乱,他说什么也没办法安然避世。 【但是杜甫奉儒守官跟他欣赏隐士是不冲突的,隐士身上的那种淡泊名利的气质那就是他们这些人所没有的。】 【我们在看待李白、杜甫这些人的诗歌时可能能在其中看到他们的豁达、爱国爱民等等一系列的感情,但是我们也不能去神化他们,他们都是凡人,身上也有烟火气。】 李白挑眉。 听这意思,后世还有人神化他们? 若是将后世那些人的崇敬转一点点到圣人身上…… 想到此处,李白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似乎女子对自己的夸赞从始至终也只有诗歌与性情而已,当世这般夸赞自己的人也不少。 所以真如女子所言,自己在政事上就是毫无建树? 【像杜甫在前期的诗歌中也是写了许多的干谒诗的,也是走了很多关系的,虽然他可能跟别人不一样,写出来的东西没有那么阿谀奉承,但是他本质也这么做了。】 【这个复杂的情感跟陶渊明有些类似,他不想做这个事情,但是却不得不做,他们就做不到完全的归隐就像那些隐士那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