蹙了蹙眉,人才任用也是有很大的学问的。 【李隆基这个人虽然害得唐朝国运衰落,但是他并不能算个昏君,我们说过他这个人是分为前后期的,到了后期他就像是被鬼上了身一样。】 李隆基:“……” 当真如此不堪? 他觉得他如今虽时常在后宫逗留,但朝堂之上的事他心里很清楚。 而至于好大喜功此事,那是为了扬大唐国威,有何不妥? 虽略有些劳民伤财,但大唐国力昌盛,怕什么,赢不了,那是兵还不够强,这如何能怪到他头上? 李隆基开始给自己找借口。 【但李隆基前期对唐朝的贡献是很大的,在任用人才方面也是慧眼如炬,他一向重视人才,所以这一次的选举人才算是才子们的一次盛宴。】 【然而,有时就是生不逢时。】 【李隆基将此事交给了口蜜腹剑的李林甫,李林甫这个人可谓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在极盛的大唐放了一把大火,这把火直接就烧到了杜甫的身上。】 刚刚出了长安城的李林甫心如死灰。 他以为自己做的那些事情可以因为自己滔天的权势而瞒天过海,然而没想到竟会出现这巨幕。 当真是天要亡他李林甫! 幸亏他跑得快,只看接下来是否能有转机吧。 【李林甫拜相后就很担心有人威胁到他的相位,于是只要看到有才之人就会明里暗里地打压。】 李隆基眉头紧锁,这些事情他并非不知道。 李林甫对自己的位置并无威胁,而且他是有才能的,所以李隆基对他的嫉妒贤能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竟会威胁到大唐江山吗? 若是在登基之时,李隆基必容不了李林甫。 可如今,他以为自己能控制的。 李林甫到底做了什么,竟会让女子这般评价? 【这一次人才选拔引来了许多文人前往,然而最后结果出来竟一个人都未中,唐玄宗纳闷啊,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我泱泱大唐一个人才都没有吗?】 听到这个李隆基确实纳闷。 不止是他,李白、杜甫、王维众人都很疑惑。 李林甫这么大的胆子吗?是用什么借口这样做的。 把人当傻子,不怕被责怪? 【李林甫不慌不忙,义正严词地说:“这些人都不行啊,人才都已经在圣上您的身边了,简直就是野无遗贤啊!”】 【要不怎么说李林甫口蜜腹剑呢,就这么一句话,就让唐玄宗高高兴兴地接受了。】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此真乃佞臣也!”屈原想不到这后世还有如此荒唐之事,还有如此荒唐之君。 他终于明白为何那杜甫要说“致君尧舜上”了。 不就是如同所有的贤臣一般,想要一个赏识自己的贤明的君主吗?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 “愚蠢至极!” 李世民难以相信这样的人重视人才、慧眼如炬。 这般拙劣的谎言竟能让他欣然接受? 就这样失去了如此人才! 愚蠢、实在愚蠢! 他虽这般想,但还是谨慎地没做什么决定。 李世民也想看看这李隆基在前期是如何励精图治的。 【于是乎,杜甫的第二次考试失败了,第一次是在他年轻的时候。】 【他说“主上顷见征,欻然欲求伸。”这次圣上下令,我原本以为会是个很好伸志的机会,“青冥却垂翅,蹭蹬无纵鳞。”但是就像是飞鸟折断了羽翼,游鱼也终究没能越过龙门。】 公元811年,元和六年。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就连杜甫这样的高才在科举之途上都如此坎坷。 李贺觉得自己没了科考机会也不算什么。 至少不会再在此事上蹉跎多年,如此想来,自己还有那么长的人生可以去享受,倒是比李杜二人更幸运了。 【这事情之后,杜甫也明白了自己想要通过科举考试实现理想实在有点困难,于是就另寻他法,也就是走后门。】 【那个时候有一个诗种,就叫干谒诗,其实就是文艺版求职信,其中很著名的就有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还有之前我们讲苏轼的时候也提到过柳永的干谒词《望海潮·东南形胜》,都是为了让人看到自己的才华,请人帮忙引荐,所写的作品。】 【李白当时得以当上翰林供奉也是因为这样走后门搭上玉真公主才获得的机会。】 公元744年,天宝三载。 走后门? 李白有些疑惑,这形容怎么这么怪? 然而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 大家都是如此,也算是各凭本事了。 不过看起来杜二甫也跟自己一样并没有获得好的机会。 当真是同病相怜啊! 辋川别业。 王维抿了一口茶,看着巨幕没做任何反应。 仿佛 对此事没有半点兴趣。 不过是干谒求职,再正常不过了。 【然而杜甫的干谒之路走得也并不顺利,具体是因为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从他的诗歌内容和风格来猜想一下。】 【走后门那就是求人办事,求人办事你不仅得才情出众,你还得学会奉承学会叫苦,虽然杜甫这首诗中也叫苦了,但是我们把整首诗看完就知道,他写这首诗其实是在讽刺当时的人才被压制的社会现象。】 【咱们代入一下想想,你这还没进公司呢,求职信上先是给公司一顿批,那谁还要你呢,所以杜甫不成有一部分原因不是因为他没有才华,而是因为求职信写得不好。】 公司,是官场的意思吗? 杜甫沉吟半晌,意思是自己不成是因为 没有阿谀奉承? 他轻笑一声,竟一时不知该如何反应。 难怪,不过在睢阳待了一段时间,就遇到了李十二和高三十五,随便一聊皆有官场失意之感。 这是怪他们还是怪这世道? 另一边李白恍然大悟。 原来杜二甫不成是这缘故,早知他该提醒对方一下。 他的求职信写得好啊! 自己当初那首《玉真仙人词》不知让玉真公主多喜欢呢。 虽结果不如人意,但到底比杜二甫的情况好些。 【又过了几年,杜甫终于找到了机会。公元751年,天宝十载,唐玄宗举行祭祀典礼,杜甫写了《三大礼赋》,直接让人递给了唐玄宗。】 【手底下的这些人都不行,我还是直接找大老板吧。】 【果不其然,唐玄宗看了他的文章十分满意,当即让杜甫在集贤院参加考试,那可是皇上单独为他设的考试,那是相当的光荣。】 【多年以后,他在《莫相疑行》中回忆当时的场景,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