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子还有时间贪图享乐? 别让他知道是谁,否则他绝不会客气。 勤俭节约必须写进国法家规! 乾隆年间。 乾隆也愣了。 他大好的乾隆朝,如何就转衰了? 岂非胡说八道? 加上各方面原因,到底是哪些原因,女子为何不说明白? 和李隆基一样,难道是他朝中也有那想犯上作乱之辈? 【另外之所以讲到的许多诗文中对秦始皇的评价都不高,那跟当时的社会有很大的关系,大家应该都知道嬴政是崇尚法家的,而自从西汉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就成为了封建社会影响力最大的思想学派,影响十分深远。】 【而法家和儒家思想中本来就有很多矛盾冲突的地方,加上秦始皇末年的一些暴丨政,导致了秦始皇在古代的评价一直都不算太高。】 【可以说秦二世而亡,除了胡亥、赵高等人的骚操作,与嬴政晚年干的那些荒唐事儿也是分不开的。】 前217年,始皇帝三十年。 原来如此,这个董仲舒是何人? 独尊儒术,听起来似乎不怎么靠谱的样子。 法家思想有何不妥? 然而嬴政暂时没空去想那么多,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事情,秦二世而亡。 胡亥、赵高! 还有他自己的暴丨政。 暴丨政…… 嬴政一皱眉,底下跪着的胡亥吓得又瑟缩了些,“父皇……” 没等他说完,嬴政又是一声怒喝,“给朕闭嘴!” 他现在完全不想听到胡亥的声音,巴不得自己从来没生过这个儿子。 不过嬴政虽然老了,脑子却还清醒,他得再看看此女会不会将此事说得清楚些。 既然那些儒家人那么不喜欢他,那说不定还会提起他才是。 【无论如何我们在评价古人时还是该客观些,我们不能忽略他晚年的暴行,也不能否定他前期的功绩。李贽曾经称其为“千古一帝”,可以说若没有秦始皇也不会有如今的我们。】 千古一帝。 嬴政听了这称呼却有点笑不出来。 二世而亡的王朝的千古一帝。 听起来竟是如此讽刺! 又扫了地上跪着的人一眼,嬴政陷入沉思。 暴丨政,何为暴,改之可行乎? 【“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诗书典籍有什么罪呢?一夕之间竟就变成了灰尘。这里说的就是秦始皇晚年焚书之事。】 焚书? 焚何书?为何焚书? 嬴政不明。 【“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这里要根据上下文来解释,前面提到秦,那根据陶渊明的年代,后面该是汉魏,秦焚烧儒家经典,等到了汉时,悄悄保存这些书的人,传承儒学的人已经垂垂老矣。】 【“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汉代的那些老儒生们,传承儒学都十分殷勤。为什么汉灭亡之后,都没什么人推崇六经了呢?因为东晋时期儒家受到玄学和佛教冲击,儒学相对汉朝自然不如,再加上他认为当时自上而下,都没有恪守儒之仁道等思想,所以有此一问。】 【“终日驱车走,不见所问津。”这些人整天只为了名利驱车奔走,再也没有像孔子那样为了求治世之道而整日奔走的人了。】 春秋时期。 孔子心痛。 为何要焚烧儒家经典? 为何不推崇六经? 如此看来,这魏晋南北朝时期当真是比当世更加恐怖的时代了。 简直恐怖如斯。 【“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 【再不痛饮,真是白白辜负了这头上的葛巾了。李白《嘲王历阳不肯饮酒》中的“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一句就是来自这儿。】 【最后陶渊明说:“前面都是我胡说八道的,肯定有很多不当之处,就当我醉人醉语吧!”】 【他在整个《饮酒》组诗中说到了许多的社会现实,强烈地表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但最后却以这么一句“君当恕醉人”结尾,若不是“酒后吐真言”,那就是借醉吐真言。】 【虽然《饮酒》组诗说得差不多了,但酒与诗的故事却还未结束。】 第43章 陶潜影响 【除却有关田园与出仕矛盾的描写,陶渊明笔下还有一模拟较重要的作品,其思想内容是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 】 【早在汉乐府诗歌之中就有许多关于生死的作品,到了晋朝因为时局的缘故,许多人在喜好清谈的同时也常谈论生死,但更多地是表现一种乐生恶死的生死观。比如说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提到的“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东晋。 王献之拿起身旁父亲创作的作品又欣赏了一遍。 看来这具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作品果然名不虚传,女子已经提到好几次了。 虽说有时是说其内容,但可想影响是巨大的。 思及此王献之颇为愉快,忙让人取了五石散服用。 【而陶渊明的生命观又有些不同,我们来看一看他的《拟挽歌辞三首》,这组诗主要是他年迈之后,想象自己死后的情形,表达了自己的生命观,又安慰亲友不必伤怀。】 【他这个角度是很刁钻的,是以自己死后的第一视角来写的。】 陶渊明自己都不大清楚自己的生命观是什么。 人生来都是要走向死的,顺其自然就行了。 难道这就是自己的生命观? 【他的语言跟我们现在的语言习惯还是挺相近的,不太会有弯弯绕绕的地方,我们只要了解了典故、了解了他的生平,都能大概看懂。所以有些地方咱们可以意译。】 【“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有生就有死,生命都是顺应自然的,并无长短之分。这第一句就表现了他对于生死的看法,人终有一死。而这首诗就是在他身死之前而作,这更能看出他的豁达与冷静。】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苏过看着自己已经微微有些醉意的父亲,似乎明白了父亲对五柳先生为何如此喜爱。 因为他们身上都有那同样豁达的心态。 父亲年迈,离开是早晚的事,但真正听到具体时间苏过还是不免心伤。 而父亲却像是完全没在意,此时巨幕之中即便说着生死之事,父亲还能淡然饮酒,这是他达不到的境界。 【“昨暮同为人,今旦在鬼录。”昨晚还跟大家一样生存于世,今天早上就命赴黄泉了,“魂气散何之,枯形寄空木。”魂魄也不知散到了哪里,尸身还放在棺木之中,“娇儿索父啼,良友抚我哭。”小孩在哭着找父亲,亲友也在我的灵前痛哭。】 公元852年,大中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