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15小说网 > 未来科幻 > 开局盘点悲情文人[历史] > 分卷阅读85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设置X

分卷阅读85(1 / 1)

恨!】 【为此他还举了例子,一个就是这一句“悠然见南山”,而这个例子他不止在一处提及,说明他是很在意的,他认为陶渊明采菊之后,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 【而另一个例子来源于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里面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一神句。但苏轼谈到是“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这一句被人改成了“白鸥波浩荡。”】 【他说这两个字这么一改,就变得索然无味了。】 公元前744年,天宝三载。 杜甫顿了顿,韦左丞?是谁? 这首诗又是他如今未曾作过的,但此两句气势逼人,听起来当是佳作。 女子称之为“神句”,他便更有那样的想法了。 这改得确实不好,许是真是“文人相轻”,听到有人改了自己的诗句,还是会心中不愉。 若是和诗、效诗,此乃尊重乃致敬,可随意改人诗文,确实不妥。 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再回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他仍觉没错。 此句就该是“见”。 说起杜子美此诗,他是再赞同不过的。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④” 书就应当多读,能得到的好处可不止于写作之时,还能使人知理明道。 【这么一看苏轼好像说得也有道理,他没有改陶渊明诗句的动机,因为他觉得“以意改书”是“深可忿疾”,再者采菊之后,偶然瞥见南山美景,似乎确实比专门去“望”更有意境一点。】 【但是除开前面的选本,我们站在文本的本身来看一下,“采菊”之句是陶渊明想要的一个生活场景,而“望南山”是不是也会是他想要的另一个场景呢?】 【与前文联系一下,便是隐居之后,可以 于东篱之下采菊,可以于东篱之旁遥望南山。好像这样解释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东晋。 颜延之都被女子这繁多的引用给说胡涂了。 他以为自己与元亮熟识,当更加清楚他的想法,可是如今他却也不止该望还是该见了。 “元亮,见之或望之?” 陶渊明笑。 “见望如何?闲时闲坐而望之,忙时有暇而见之,有何不可?” 或见或望,那都是他的生活,无不可。 他想女子当也不会给出定论,一般女子言有争议之处都是以中立之态度。 果不其然。 【不管是见南山还是望南山,三月认为都没有错,此两种都能勾勒出陶渊明悠然的心情。】 她说着手中还拿起了桌上的一个手办。 小人陶渊明站在菊丛旁边,手中握着一把黄白相间的菊花,抬头看着远方,不知是偶然瞥见,还是刻意遥望,他眼中泛着光,看到的不止是南山之景,仿佛还有充满了希望而没有烦恼的未来。 【最后一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一句稍微有点抽象,个人感觉不能直接进行翻译,当然你想直接翻译也没什么关系,开心就好。】 【看到此情此景,心中各种感受,想要说点什么却又想不起来,罢了,就这样,心之所至就够了,管它其他的什么呢,就像是做了一个美梦,醒来时仍旧沉浸在那种心境之中,梦的什么似乎没那么重要,美梦所带来的身心上的愉悦反而更加重要,这样解释也挺好。】 【但三月个人认为此句的“忘言”并非是真的忘了,就是无从说起罢了,陶渊明想将从中体会到的真谛说出来,但却又发现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所以留下这么一句,或许连他自己每次看到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就是文字的魅力,即便它有既定的符号意义,但是随着时间变迁,能在千万人心中留下千万种解释。】 【这就是为什么咱们现在的机器人可以进行各种创作,但却永远无法取代人类的原因,因为符号不变,但人心中的真意会变。】 东晋。 陶渊明挺认同女子前面的话的。 一切顺其自然最好,连自己内心的想法都要因他人而改变。 那生而为人便也没了意义。 但后面从符号意义开始他就有些听不明白了。 不懂符号意义。 但人心不同,看到同一种景,同一首诗的感受也会不同,这是对的。 而后面的机器人是什么他闻所未闻,无法取代人,那是什么,是傀儡吗? 傀儡竟还能作诗作文? 公元1505年,弘治十八年。 是了,每人心中真意不同,理不同。 有真理有邪理。 所以应该存天理即真理,而灭邪欲也! 此乃人生之真谛! 【接着我们看看《饮酒》其十七吧,这首诗主要是针砭时弊之作。从《诗经》开始,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大多遵循着“诗言志”的原则,每次一跑偏都会有人给拉回来。】 【这首诗的讽刺之意是比较足的。】 【首先“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这两句咱们一看就想起了一位老朋友,那就是屈原。“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女子讲了陶渊明,他们许多人都对那隐居之事有了点兴趣。 跟屈原共事的几位大人甚至约好了等年迈之后相携而隐,他们还劝着屈原一起。 而且已经想好了院中要种哪些花花草草,还有橘树也是必备的,搞得屈原哭笑不得。 但屈原也不是没有心动,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谁不喜欢呢? 只可惜他们现在还有更重要的家国大事要做,隐居,还早得很呢。 【屈原一向是高洁之士的代表,尤其是在文人士大夫之间,因为他的爱国精神与才华,所以获得了无数人的推崇,而他笔下的各种香草美人也一直为人所引用。】 【这里陶渊明所写的“幽兰”和“萧艾(指杂草)”就自然让我们想起了同样身处乱世的屈原。】 【其实屈原的香草美人的象征意义,到了后来就不止是简单地以香草美人来象征美好的人与事了,比如橘树、陶渊明提到的青松、周敦颐提到的莲、黄巢的菊花,这些被人赋予了高洁形象的事物都可用于托物言志。还有比较特别的,比如说明代于谦的《石灰吟》“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在此之前谁能想到石灰还有这般质量呢?】 【所以一个东西具有什么样的意义,那就要看人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若是没有《石灰吟》,那咱们看到石灰,那就还是一堆石灰。】 屈原震惊,原来还有如此用法? 在他看来,善人自然要用美好事物代替,恶人反之。 这大抵就是女子此前所言人心之要。 【所以咱们倒回去推,就能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