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用“莫听”和“何妨”两个词起头,表现出熟稔、轻松的语气,而这两句都提到了声音,前面一句给我们一种雨有点大的感觉,但是紧接着他又说“吟啸徐行”,好像雨又不是那么大。】 【但是这一句其实是承接序言的,同行的人都很狼狈,只有作者不觉得,这里也是一样,雨大是大,但是不影响苏轼“吟啸徐行”啊!】 【下一句,“竹杖”和草鞋,这真的能轻过马吗?至少在泥泞不堪的雨天这舒适度是很低的吧,但是苏轼不怕。】 【他说:“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这风雨飘摇,我一身蓑衣照样过得快活!】 公元前176年,汉文帝四年。 自从巨幕初现,贾谊每日都会来这湘水边上走走,于是便又在水边看到了巨幕。 这后世之人的气度当真不是他所能比的。 风雨飘摇,自己可算得风雨飘摇? 便当它风雨飘摇罢! 809年,元和四年。 “说得好啊!”韩愈仰天大笑起来。 不用女子说,他也能明白。 这风雨飘摇指的便是那些朝廷里构陷苏轼的杂碎们, 苏轼与他如今的处境竟还挺相似。 不错,任这风雨飘摇又如何? 做了自己想做的事,无愧于心!怎不快活! 744年,天宝三年。 女子每每把苏轼与自己相提并论。 李白先时还有些不解,感觉自己与他不该是一路人。 如今看来,倒是没错! 竹杖芒鞋便能走遍天涯,何须那香车与骏马! 【下阙,一阵三月的春风瞬间让苏轼醒了酒意,这时雨已经停了,他转头看了看刚才那风雨萧瑟处,跨步而去,管它是风雨还是晴呢!】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苏轼在逆境下顽强不屈的精神与开阔豁达的人生态度。】 【苏轼这一生走过风雨路过晴天,有什么所谓呢?做无悔之事,过畅快人生,即便遭人构陷,即便前路不知风雨不知晴,日子还要过下去!】 【让我们也同苏轼一起“一蓑烟雨任平生”吧!】 811年,元和六年。 窗外正好又吹过一阵风。 李贺强忍着不适走到窗前迎上了那一阵风。 “一蓑烟雨任平生……”他低低呢喃,突然懂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咳咳……” 见他咳嗽得厉害,李贺的妻子上前连忙帮他顺了顺背,“郎君怎的站在风口,今儿个风大,快把窗户关上吧。” 李贺微笑着摆手,“无碍,药可煎好了?” “当是好了,我去催催。” 【苏轼的词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宋朝这人才济济的时代也算是头一份,当然咱也不能绝对,有些人就觉得其他人的更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没有错。】 公元1107年,大观元年。 李清照已经从方才女子说自己给官人写悼词的震惊中回过神来了。 虽说她觉得官人说得对,人固有一死,但心中还是希望女子能多透露些。 不过她也清楚,这些是强求不来的,只能顺其自然。 至于苏轼的词,她还是觉得不如柳词,但女子这话倒是不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不可否认的是,苏轼的气度却非常人所及,值得推崇,这或许也是他的词备受关注的原因。 【接下来咱们看一看他的文,我们早前说过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这个唐宋八大家指的就是散文领域的八大家。】 【我们都知道苏轼、柳宗元、韩愈、欧阳修、王安石这几人的文章都很有名,一提名字咱们就能想起他们的名篇名句,但是为什么苏洵、苏辙和曾巩这三个人的文章我们比较少见呢?】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曾巩蹭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 一旁的同窗问道:“子固,这是说你吧?” 曾巩觉得肯定是,虽然这天大地大可能不止一个叫曾巩的,但是能与他们一起的一定是自己,他有这个信心。 下回和介甫饮茶也能更有底气些了。 【这个原因不止一个,首先其上几位确实都很优秀,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原因,他们三个也很优秀,这大概是与他们所擅长的题材和文章当中所表达的情感有关。】 【比如说曾巩,他的散文作品中最多的就是人事杂记类,用记事进行议论,主要就是说理的。就只是说理的话,可能咱并不是很爱听。】 曾巩陷入沉思,说理不爱听? 忠言逆耳,不爱听是为常事。 这非但没有让曾巩想要把文写得生动有趣一点,反而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要继续现在文风的决心。 即便自己的文旁人不喜看,但自己还成为了唐宋八大家之一,那就说明自己的文尚有可取之处,他只要努力写得更好就可以了。 至于难听之言,该说时总要有人说。 【而苏洵大部分都是言辞犀利的论辩文,给你就是一顿疯狂输出。】 疯狂输出? 众学子想了一下那些论辩文。 疯狂输出,没错,论辩文正需疯狂输出。 【另外苏辙的类型稍微丰富一点,但他擅长政论文和史论文,欧阳修也称赞他的文“博辩宏伟”,这一听就有点难理解。】 欧阳修顿了顿,“博辩宏伟?” 如此高的评价,看来此子不简单! 这苏家还真是人才辈出。 不若将他三人一同请到汴京来,再做打算。 【就他们三人的文章可能就是实用性大于观赏性,所以咱们乐子人知道的就要少些,是正常的,我们只要知道他们也是很优秀的就可以啦。】 【但超小声地说,其实苏轼很多文可能也不是咱喜欢的类型。】 1099年,元符二年。 苏辙微微笑了笑。 论起文才,自己还是不如二哥的。 只是可惜了…… 罢了,想来二哥也是不在意的,现下如此,便已很好了。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苏轼的文,这里把《前后赤壁赋》也归入其中,这两篇文赋跟那时的散文还有些不同,它是既保留了传统赋的诗意,又吸收了散文的写作手法,属于骈散结合。】 【不过赤壁赋已经讲过了,这里说一篇阐述苏轼政治思想的文章《贾谊论》,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苏轼。】 【贾谊是西汉初年汉文帝时期的名士,他的散文辞赋很有名,比如咱们所知道的《过秦论》、《论积贮疏》、《吊屈原赋》等等。】 公元前317年,楚怀王十二年。 屈原怔了一下,之前女子似乎未曾提过这篇赋。 但是贾谊是提到过的,与他相似经历,还和他在同一篇传记里面,没想到他还为自己作了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