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害? 还在地牢中的司马懿露出苦涩的笑。 擅攻人心又如何? 天要亡他司马懿,谁也救不了了! 【想起当年的周瑜,刚刚娶了小乔,那等的雄姿,他手持羽扇,头戴纶巾,意气风发,谈笑间就让曹操二十万大军①灰飞烟灭。】 喜悦不过两息之间。 “气煞我也!”曹操气急,此乃欲抑先扬? 灰飞烟灭! 好大的口气! 他周公瑾 有那本事吗? 要不是周瑜已死,他曹操定亲手取之性命。 【如今我游于这古战场,我这如此多的怀古之情就像未老先白头那般,是多么的可笑啊!】 【人生啊,就像是一场梦,想那么多不如放眼江景,举杯赏月吧!】 1329年,明宗天历二年。 张养浩看着自己刚刚写下的《山坡羊·潼关怀古》。 世道如此,难道放任不管吗? 他眼神黯了黯。 有一点倒是不错,人生就像是一场梦,想太多无用。 该有实际行动才是。 如苏轼一般,救不了国,便救一方黎民,方不负来这人间一场。 【这首词历来评价很高,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称其为“古今绝唱”。】 【上阙作者看到汹涌的江景,心潮澎湃,不由得就想起了如这江景一般又与此处有关的暗潮涌动的三国时代,在那样一个时代出现了不少的英雄人物。】 【在这些人物当中,苏轼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在赤壁之战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周瑜,但他并没有直接写周瑜的功绩,而是在下阙一开头先提了一下小乔,美女配英雄,凸显丰神俊朗的英雄形象。】 公元212年,建安十七年。 葭萌。 刘备不禁唏嘘。 在他看来周公瑾之文韬武略丝毫不输孙权。 只可惜天妒英才。 可惜,实在可惜! 【羽扇纶巾,其实是汉末时期儒将的一种打扮,但是我们现在看影视作品更多地是在诸葛亮的身上看到,仿佛成了他的标配,这是因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这个形象太深入人心的结果。】 【《三国演义》中不是还有这么一句话吗?就是周瑜被诸葛亮气死前说的,“既生瑜何生亮?”】 “荒谬!”孙权听到这话大喝一声! 后世之人竟如此编排公瑾,简直岂有此理! 那诸葛亮何德何能? “主公息怒。”诸葛瑾劝道,“此女先时说过,这《三国演义》不可尽信也。” 孙权看他一眼,没有说话。 他当然记得此女先时说过,可此等言论仍旧叫人愤怒。 【当然了,我们都知道《三国演义》是一本小说,它可以虚构与夸张。】 【《三国演义》的基本倾向是继承了受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拥刘反曹的倾向的①,而在小说中,东吴就像是配角,配角都是为了凸显主角的人设,所以这里为了体现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就编写了这么一个剧情。】 元末明初。 罗贯中最近正在发愤著书。 这巨幕几次提到自己的书,似乎不太满意自己这样的剧情安排。 但又说此书影响了许多人。 他默了半晌,没言语,只抬起头去继续听女子所言。 【有了这个小说的存在,再加上许多影视剧的加持,那个羽扇纶巾的诸葛孔明已经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 【我们将这个形象反推到词句当中,便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周瑜的形象了。】 【他头戴纶巾,手持羽扇,从容不迫,谈笑之间便让曹军灰飞烟灭。】 【但你要说苏轼在这里没有夸张吗?那显然也是不可能的,二十万曹军怎么可能灰飞烟灭,那武侠变仙侠了。】 ①号称八十万 ②朱光荣,评《三国演义》 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2期36-43,共8页 谢谢大家支持。 第33章 定风波 曹操舒服了。 什么灰飞烟灭? 夸张!绝对的夸张! 若不是当时风向不好,自己军中又染了疫病,绝不会输给那周瑜。 还望之后女子说话能够一口气说完罢。 【苏轼之所以这么推崇周瑜,其实这里边还有一层政治因素在,王安石变法时内忧外患的问题是一直存在的,那个时候契丹和西夏不断地骚扰边境,宋朝的这些文人都希望可以将其赶走,让边境和平,但是他们是有心而无力。】 公元1042年,庆历二年。 赵祯一惊。 “此为何意?辽人和西夏……” 自从先帝在澶渊与辽人签订契约后,大宋每年往辽国进献岁银,他们还不知足吗? 这西夏确实也是他头疼的问题。其实赵祯一直在考虑,如若不然,同西夏也签订合约,以保边境平安,可这样的想法他也只能在心中想想,如今说出来恐叫天下人耻笑。 “如今西夏战事吃紧,据女子所言,此事直到几十年后都未曾解决,官家当早做决断。”欧阳修面色凝重,此时西夏尚且让大宋焦头烂额,若此时辽国亦违背合约卷土重来,大宋危矣。 决断! 赵祯也沉着脸,此时如何能轻易决断? 【既然没办法,那就先不想了,不如就先饮酒赏月吧。其实从“故国神游”到“还酹江月”,都是作者在自我安慰。】 【我们一直说苏轼是一个乐观豁达的人不是白说的,这样的性格体现在他各个作品之中,这也是他在后世为何如此受欢迎的很大一个原因。】 1181年,淳熙八年。 辛弃疾却觉得苏轼这般有点没志气。 既然知晓边境不稳,那便前往边境,从军杀敌方为男儿本色。 思及此,辛弃疾叹息一声。 那样的年代,岂是苏轼想就可以作为的。 人生总生不由己。 可恨你我二人皆非周公瑾! 【接下来我们看一首苏轼的檃(yǐn)栝词,什么叫檃栝词呢,就是说把某个作品在内容不变、词句微调的情况下将之变成另一种体裁。】 【苏轼的这一首《哨遍·为米折腰》就是檃栝词,大家一看就应该知道是檃栝的谁的作品了。】 【没错就是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东晋。 颜延之小酌了两杯,微醺。 他还是有些想不明白,为何这苏轼会这么喜欢陶渊明的作品。 陶渊明的作品虽深藏感情,可遣词造句确实粗糙了些。 这苏轼若是能学精细之作,恐成就更高。 另一边,陶渊明也很喜欢自己此作。 此作创作的原因不甚美好,可归家途中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