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吗?】 【这首诗语言简洁,用词质朴,也不像苏轼的另外一些作品那么张扬,但是却很好地阐述了想要传达的道理。】 【《题西林壁》这首诗,跟东晋时期那些同样讲道理然而却又“理过其辞”的玄言诗又有所不同。】 东晋。 陶渊明蹙了蹙眉。 东晋?是说本朝? 玄言诗又是何意,还是说本朝的都是玄言诗? 谢灵运之诗还算不错,可不至于像女子说的那般“理过其辞”,虽然一听这个词他就已经想起了有些人寡淡的诗了。 【理过其辞是南朝时期的钟嵘在《诗品》中的描述,他认为诗歌是用来传达感情的,用来讲道理就显得索然无味。】 陶渊明仍有些不赞同,正所谓“诗言志”,自己的诗中也时常会在末尾总结个小道理。 若真如此不堪,能得那苏轼推崇? 若诗只一味伤春悲秋,又有何意? 【但是《题西林壁》这一类的理趣诗就不同了,它通过艺术形式来传达一定的道理,而不是空泛地说教,此特点我们在苏轼的许多作品中都能看出来。】 【另外王安石也曾经做过一首类似的理趣诗《登飞来峰》,大家可以对比一下。】 王安石又怔了,这首诗他仍觉惊艳,方才女子夸奖《题西林壁》的话完全可以用于夸赞这首《登飞来峰》。 诗很简单,只一眼便能解其意,跟苏轼那首还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但他有点想听听女子的说法。 【在西汉时期,很多人会把浮云比作奸佞小人,而浮云蔽日就可以比喻为那些奸佞小人蒙蔽君主。】 【表面上第二句的意思是不害怕浮云遮了自己的眼睛,因为自己站得高看得远,深层次来说就是作者并不怕朝堂上的那些奸佞小人,从而表达自己一定会能够战胜奸邪,在朝堂上创出一片天地的决心,事实证明他后来也确实算是做到了。】 欧阳修看迷糊了。 此言何意? 他们不赞同新法,跟这王安石政见不同就是奸佞小人了? 诗是好诗,此意却不敢茍同! 【而作为理趣诗来说,他这句话还有一个道理,那就是咱们看一个东西的时候不要被它的表面给迷惑了,它可能只是被浮云遮住了而已,我们要透过现象去观察本质。巧了,这不还是咱们学过的认识论的观点吗?】 【这后两句和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技法上几乎相通,只是表达的道理不一样,却都是能发人深省的。】 公元前489年,鲁哀公六年。 孔子原以为颜回在偷吃锅中的饭,本想接着祭祀之由教育一番,却听颜回解释此饭中落了灰尘,因不忍浪费所以将之入腹。 是他错怪了颜回。 孔子叹道:“当真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此句甚妙。” 女子两次提及认识论,而这两首诗都是讲述认识世间万物的方法,原来此曰认识论。 当不止此二种而已。 【而苏轼的这首诗或许也是有表达自己身在官场却又看不透官场从而无可奈何的一种感情的。不过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完全没有任何依据,随便听听就行啦。】 【所有的人生哲理都不是一朝一夕就体悟出来的,没有足够的经历恐怕很难有什么深刻的感悟,而早在1073年,熙宁六年,那时候苏轼第一次自请出京,在杭州写了一首《法惠寺横翠阁》,前两句就是说,早上看见吴山是一个样,晚上看见吴山又是一个样。这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也是有相似之处的。】 公元978年,太平兴国三年。 李煜被幽禁在这汴京已经三年了。 今日是七月七,七夕佳节,汴京城内应当十分热闹。 他本也想勉强庆贺一番,可一见这巨幕来了也便没了兴致。 此女所言有理。 所有的感悟并非一朝一夕而成,若能重来,他定然不会走到这一步。 可一切为时已晚。 即便再思念故国,他也永远回不去了。 【再来看两首很有名的小朋友们都会背的《惠崇春江晚景》,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若是不去了解苏轼的生平,不去认真体会他诗中的情感,就会觉得他大多数作品都生机勃勃,虽然了解了也会有这种感觉,但是就不止是生机勃勃,还有更多复杂的情绪。】 【这组诗也是如此,其一写了竹子外边的桃花、春水之上的鸭子、满地的蒌蒿、冒着嫩芽的芦苇、沿江而上的河豚。】 【一读,这一幅春景图就出现在了咱们的面前。】 东晋。 谢灵运也还在纠结女子方才所说的东晋玄言诗的话。 他在思考何为玄言,而自己的诗又属于什么。 自己的诗文作品比之陶潜肯定是要略胜一筹的,可为何这苏轼崇尚陶诗而不是自己,而这女子又为何不曾提及自己。 难不成自己的诗到后世佚失了? 现下这首诗确如女子所言观诗如观画,只是用词用句过于简单了。 【这两首诗本来就是苏轼给惠崇的画《春江晚景》的题画诗,早在唐代王维的时候,他就以诗入画,开创了文人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而他本人也被后世称之为“文人画的鼻祖”。】 【苏轼也曾评价过他,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推崇王维,自然在创作时就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 744年,天宝三载。 辋川山谷。 这辋川别业最近才刚归置好,还有很多的细节处没有安排。 但这些也不急,性急反而难成事。 王维见天气尚好,便打算歇息一日,他正坐于案前绘画,见巨幕来,暂且搁了笔。 绘画时当心无旁骛或可出佳品。 然此巨幕完全无法避开,而且此中也有些趣事,值得一看。 “文人画……听着倒也不俗。” 【这其二因为其一的出名,知道的人要少些,但其实还是很有感觉的。】 【北归的大雁就像是要回家乡的人,但因为舍不得待了许久的南方,差点掉了队,还没到北方,已经知道北方多风沙雨雪了,干脆再在这南方的春天里待一段时间吧。】 【这首诗虽是写的大雁,但是一读下来就感觉是在写人,苏轼把大雁的拟人化处理得很好。】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时候宋神宗离世,宋哲宗即位,苏轼也是从南方刚刚回到北方,这其中的意思大家可以去揣摩一下。】 1099年,元符二年。 苏轼轻轻笑了一声,回想起那时的自己确实年轻气盛,任何情绪都毫不隐藏。 太皇太后信任自己,给了自己许多权力,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