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之事交于苏大人,造福百姓,亦可全苏大人报国之心。” 他们如今完全看不懂女子到底是站于哪边,她言语间像是支持变法的,可也没说旧党的不是。 但不管怎么说,她对于苏轼显然是赞誉的,本来苏轼名声就不错,时常也有许多大臣为之求情,经此巨幕一说,若还任苏轼在儋州自生自灭,恐会引发不满。 所幸苏轼这才刚去两年,当还未做多少事。 “善。”赵煦颔首,“那便加儋州知州,将此事交于苏卿。” 【于是苏轼到了之后就开始搞农业,搞教育,搞医疗。】 【大家对农事不积极,他就写了《和陶劝农六首》来劝儋州人民重视农业,我们都知道陶渊明有《劝农》组诗,一共是六首,而《和陶劝农六首》就是陶渊明《劝农》的和诗。】 【和诗大多都是写跟原诗内容一致、主题相通的诗,苏轼在晚年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由此可见他对于陶渊明的推崇程度。】 东晋。 陶渊明诧异,有些不明白。 自己的诗歌就是情之所至,随手而作,在当世当也算不得佳作,怎会让这苏轼如此喜欢? 【但是苏轼的和陶诗并不出名,倒并不是他写得不好,朱熹曾说苏轼的和陶诗虽然“才高”但是已经“失去自然之趣”,这个我们也好理解,因为和诗都是依韵而和,而且内容主题也大多限定,这就差不多是命题作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创作的自由,而苏轼的很多我们喜欢的作品,那都是浑然天成的,相比之下,和陶诗自然就弱了。 】 唐元和年间。 元稹蹙了蹙眉,自己和白乐天最是喜欢写和诗,他将两人的来往书信翻了出来。 很快看到白居易写给自己的《酬乐天频梦微之》。 “……唯梦闲人不梦君。” 他默读一遍后,摇了摇头,“此句甚好。” 而后又点评幕中女子的话,沉吟半晌,道:“不能一概而论也。” 【据说自从隋朝开创科举考试以来,儋州从来没人中过举,苏轼看到儋州人民不重视教育,教者不想教,学者不想学, 于是他就跟朋友一起修了一个“载酒堂”,开始教授学生。】 1099年,元符二年。 儋州。 众人听到女子评价儋州用什么穷乡僻壤,什么刁民本是不大高兴,可又无法辩驳,吃着饭菜也觉索然无味,可现在一听“载酒堂”,众人就一副与有荣焉的样子。 载酒堂可是他们学习之地。 真是多亏了东坡先生,不然他们如何有这等机会? 【而且在苏轼离开儋州不久,他的一个学生姜唐佐就考上了举人,成为儋州历史上第一位举人。】 “恭喜姜兄,贺喜姜兄啊!” 众人听闻此言,赶紧祝贺做东的姜唐佐。 姜唐佐还在恍惚之中,此女所言当真? 实乃可喜可贺矣! 不知先生是否醒了,他迫不及待地想跟先生分享这个好消息。 然而苏轼也听到了,他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他就知道,这儋州之地虽穷困,但这些人不比其他地方的人差,只要愿意干,哪有不行的? 看来自己做的这些事并非无用功,如此便足矣。 【苏轼做的远不止这些,他还帮助发展当地医疗、改变当地落后思想观念、移风易俗,一时间儋州也开始发展起来。】 【当然了,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民以食为天,即便到了如此贫瘠的儋州,苏轼也从未停下寻找美食的脚步。】 【《食蚝》就是他寻找美食的证据,他觉得生蚝特别好吃,可以煮还可以烤着吃,因为太好吃了还特意嘱咐自己的儿子苏过,不能将此事说出去,生怕那些人从北方来到儋州跟自己抢。】 苏过此时正在帮附近一处人家打水井。 此处家中只有一老翁,平日他们时常帮衬,苏过方才听幕中女子说苏轼离世之事,他本想赶紧回去,却又记起父亲嘱咐,仍守着此处将事情办完。 听闻此言他也忍不住笑了出来。 父亲总如此风趣,现如今倒好,此等“隐秘”之事恐是藏不住了。 【苏轼每到一个地方都是把这地方当成自己的家来建设的,对待儋州亦是如此。】 【早在去儋州之前他就写过这么一句话,“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后来他也真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乡。】 【然而他并没能在海南待太久,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一向身子骨不好的宋哲宗赵煦驾崩,宋徽宗赵佶即位,天下大赦,苏轼也才终于得到了赦免。】 汴京。 众人倒吸一口凉气,乌泱泱的一群人跪到地上,不敢说话。 赵煦又是一阵沉默,半晌后,他才道:“此女所言不能尽信,起吧,继续看。” 他的身体已是强弩之末,他自己清楚,群臣也看得出来。 可现如今除了强装安好似乎也没了其他办法。 起先还不知这残破的身子能支撑多久,现今也该做些安排了。 “咳咳咳……” “官家!” “官家……” 【在他走时,他写了一首《别海南黎民表》,说他本是海南人,只是寄生于西蜀。表达了对自己深爱的这片土地的不舍。】 儋州的众人如今都百感交集。 他们也是真的很舍不得东坡先生。 虽然东坡先生说儋州就是他的家乡,可是他们都知道不是,所以他们也不能强行将东坡先生留下来。 东坡先生能回家是好事,他们都明白的。 但还是有些人因此而眼眶发红,他们儋州何时才能再遇上一个像东坡先生这样的人啊! 【次年,建中靖国元年,北归途中,苏轼在常州逝世,享年六十六岁。】 【一代文豪就此陨落。 【苏轼不在了,但是关于苏轼的传说却永远留在了他曾走过的这些地方。】 六十四岁的苏轼坐在那里,看着巨幕中自己二十四岁、三十四岁、四十四岁、五十四岁的事迹,仿佛真就看到了那时的自己。 若是没有这巨幕,他还不知道自己的一生竟如此精彩。 他每每苦中作乐,自我安慰,没曾想懂自己的人这么多。 如今想来,这一生已无悔也,虽不尽完美,可哪有尽善尽美? 他打开门往载酒堂而去,他在这儋州一日,便要为儋州献一份力,也是为自己的心献一份力。 巨幕中悲伤的乐声结束,女子才又继续开口。 【苏轼在文学、书法、绘画、医疗、教育、水利、烹饪等各个方面都有建树,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接下来我们就来着重地看一下他那惊为天人的文学造诣,清代赵翼在《